京口阻雨的拼音版

  • jīng
    kǒu
  • lín
    shòu
    寿
  • cāng
    rán
    hán
    yān
    héng
    diǎn
    diǎn
    fēi
    yuān
    shuǐ
    píng
  • sān
    líng
    duàn
    jiāng
    fān
    tiē
    chéng
  • yuǎn
    zhōng
    chū
    nán
    cháo
    xiǎo
    jiǎo
    áo
    běi
    bīng
  • fèi
    qiān
    qián
    jīng
    kǒu
    jiǔ
    zuì
    kàn
    gāo
    làng
    jià
    zhǎng
    jīng
林寿图介绍和林寿图诗词大全

林寿图

清福建闽县人,字颖叔。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光绪二年调山西。次年因历年旱荒,协饷解不及额革职。卒年七十七。有集。...
复制作者 林寿图
猜您喜欢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二十五

形式: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最离捉摸。” 先生曰:“良知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二十五》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七

形式:

问:“近来妄念也觉少,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不知此是工夫否?” 先生曰:“汝且去着实用功,便多这些着想也不妨,久久自会妥帖。若才下得些功,便说效验,何足为恃?”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七》
类型: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二十一

形式: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机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么教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二十一》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钱德洪跋

形式:

嘉靖戊子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讣告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继后同门各以所记见遗。洪择其切于问正者,合所私录,得若干条。居吴时,将与《文录》并刻矣。适以忧去,未遂。当是时也,四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若无事于赘刻者,故不复萦念。 去年,同门曾子才汉得洪手抄,复傍为采辑,名曰《遗言》,以刻行于荆。洪读之,觉当时采录未精,乃为删其重复,削去芜蔓,存其三分之一,名曰《传习续录》,复刻于宁国之水西精舍。今年夏,洪来游蕲,沈君思畏曰:“师门之教,久行于四力,而独未及于蕲。蕲之士得读遗言,若亲炙去夫子之教。指见良知,若重睹日月之光。唯恐传习之个博,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请裒其所逸者增刻之,若何?” 洪曰:“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盖指示专一,则体悟日精,几迎于言前,神发于言外,感遇之诚也。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多言有以病之耶?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 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并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唯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 嘉靖丙辰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钱德洪跋》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九

形式:

以方问“尊德性”一条。 先生曰:“‘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工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行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问“致广大”二句。 曰:“‘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便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 又问:“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事理之精微?” 曰:“念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九》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