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乡僧的拼音版

  • sòng
    xiāng
    sēng
  • qīng
  • qián
    kūn
    ài
    xíng
    zōng
    yòu
    sòng
    yún
    jiǔ
    fēng
  • lín
    àn
    jīng
    kōng
    wài
    hǎi
    jīng
    xiān
    bào
    qián
    zhōng
  • jīn
    xiǎo
    chéng
    xīn
    zhàng
    shì
    níng
    chén
    jiù
    fēng
  • yīng
    shí
    西
    lái
    shī
    féng
    rén
    làng
    yǎn
    sān
    zōng
顾清介绍和顾清诗词大全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
复制作者 顾清
猜您喜欢

黄帝内经 · 灵枢 · 病狂

形式: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治癫疾始作,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骨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二十壮。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苦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复制 王冰 《黄帝内经 · 灵枢 · 病狂》

黄帝内经 · 灵枢 · 血结论

形式: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歧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歧伯曰:脉气甚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写者,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写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不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歧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写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歧伯曰:热气因于针则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

复制 王冰 《黄帝内经 · 灵枢 · 血结论》

黄帝内经 · 灵枢 · 淫邪发梦

形式:

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歧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府,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 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歧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写之,立已。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邱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邱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拜起;客于胞,则梦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

复制 王冰 《黄帝内经 · 灵枢 · 淫邪发梦》

黄帝内经 · 灵枢 · 本输

形式: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歧伯曰:请言其次也。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丘商,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俞;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 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复制 王冰 《黄帝内经 · 灵枢 · 本输》
类型:

黄帝内经 · 灵枢 · 营卫生会

形式: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复制 王冰 《黄帝内经 · 灵枢 · 营卫生会》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