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花坞遇雨度藕香桥憩法楞庵的拼音版

  • huā
    ǒu
    xiāng
    qiáo
    léng
    ān
  • è
  •  
     
     
     
    tíng
    biāo
    kǒu
    liǎng
    shān
    jiā
    qīn
    yín
  •  
     
     
     
    zhòng
    guò
    èr
    shí
    nián
    wàng
    xiù
    méng
    xīn
  •  
     
     
     
    zhú
    yuǎn
    wēi
    jìng
    liè
    xún
  •  
     
     
     
    qīng
    zhòu
    cháng
    àn
    kuàng
    nǎi
    chūn
    yīn
  •  
     
     
     
    lái
    huá
    dǐng
    yún
    mái
    jīng
    jìn
    lín
  •  
     
     
     
    qiáo
    kōng
    jiàn
    nóng
    qīng
    jīn
  •  
     
     
     
    féng
    sǔn
    sēng
    dǎo
    jīng
    shè
    shēn
  •  
     
     
     
    shān
    guì
    dàng
    xiǎo
    xiāng
    kuī
    lín
  •  
     
     
     
    yōu
    juān
    luò
    duàn
    jiāo
    zuò
    wēi
    miào
    yīn
  •  
     
     
     
    bìng
    jiā
    chóu
    yōng
    bīng
    chuáng
    qīn
  •  
     
     
     
    shǐ
    zhī
    jìng
    míng
    shì
    tīng
    cén
    cén
厉鹗介绍和厉鹗诗词大全

厉鹗

清浙江钱塘人,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又号南湖花隐、西溪渔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〇年)举人。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召试博学鸿词科不遇。搜奇嗜博,尝馆扬州马嶰谷、马半槎小玲珑山馆数年,尽阅其......
复制作者 厉鹗
猜您喜欢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一

形式: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同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一》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五

形式:

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工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五》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三

形式:

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认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功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此无星之称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三》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五

形式: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吾子骤闻此言,必又以为大骇矣。然其间实无可疑者,一为吾子言之。 夫心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中庸》云:“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云:“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此惟圣人而后能然。故曰:此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 存其心者,未能尽其心者也,故须加存之之功。必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无不存,然后可以进而言尽。盖“知天”之“知”,如“知州”“知县”之“知”,知州则一州之事皆己事也,知县则一县之事皆己事也,是与天为一者也。“事天”则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犹与天为二也。天之所以命于我者,心也,性也,吾但存之而不敢失,养之而不敢害,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者也。故曰:此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 至于“夭寿不二”,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存其心者虽未能尽其心,固己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今使之“夭寿不二”,是犹以夭寿二其心者也。犹以夭寿二其心,是其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尽之可云乎?今且使之不以夭寿二其为善之心。若曰死生夭寿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虽与天为二,然己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云者,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今始建立之谓,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也。故曰:“此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 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使初学之士尚未能不二其心者,而遽责之以圣人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风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几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也?今世致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见矣。吾子所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者,无乃亦是过欤?此学问最紧要处,于此而差,将无往而不差矣。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其不容己者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五》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一

形式: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一》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