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对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责备愚公的行为;他轻视愚公的力量,质问愚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也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结尾深意:照应故事开头。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愚公的愿望实现。虽是神助,但愚公之诚,不可磨灭;移山之功归属于愚公!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列子介绍和列子诗词大全

列子

列子,名禦寇或圄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对後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那时,由于......
复制作者 列子
猜您喜欢

题余秋农 丹阳道中踏雪䏈吟图 其二

形式:

君于东野为云久,我恨宗之识面迟。 怅好丹阳山色里,雪花如掌独行时。

复制 孙星衍 《题余秋农 丹阳道中踏雪䏈吟图 其二》
类型:

题牧牛图为孙令 作 其三

形式:

乘田小试有前尘,休养能回万物春。 毕竟牧民还似此,中朝问喘望何人。

复制 孙星衍 《题牧牛图为孙令 作 其三》
类型:

李观察 座中分赋 其二 缫丝

形式:

应机谁与展经纶,讶许文章触手新。 只有素心同不染,茧丝辛若笑何人。

复制 孙星衍 《李观察 座中分赋 其二 缫丝》
类型:

题停琴伫月图 其二

形式:

名山多暇足良游,管领东南第一州。 千古琴川风月地,弦歌飞上庾公楼。

复制 孙星衍 《题停琴伫月图 其二》
类型:

得吴太守 书却寄

形式:

图贼筹兵仗笔端,故人憔悴乍迁官。 山居不识干戈动,犹向曹南乞牡丹。

复制 孙星衍 《得吴太守 书却寄》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