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孟子介绍和孟子诗词大全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
复制作者 孟子
猜您喜欢

赠为上人游方昭默之子也

形式:

年少辞师作远游,人言虎穴不生彪。 家声自古能名世,气宇如今已食牛。 夺得我机方肯住,从教棒打不回头。 云山万叠翛然去,江汉无风一叶舟。

复制 周志蕙 《赠为上人游方昭默之子也》
类型:

谢大沩空印禅师惠茶

形式:

钟鼓五千指,翔空楼殿开。 不知大沩水,何尔小南台。 让子鈯斧信,闲禅春露杯。 故应念岑寂,先寄出山来。

复制 周志蕙 《谢大沩空印禅师惠茶》
类型:

和清上人

形式:

驹儿堕地已汗血,毛骨萧森落眼中。 今见马群方弄影,会看雷电疾追风。 媒龙何止十倍价,凡马终当一洗空。 我是道林能赏骏,识君语妙到无同。

复制 周志蕙 《和清上人》
类型:

夏日偶书二首 其二

形式:

偏地知谁柳际门,消闲自扫竹西轩。 井花晓汲闻馀滴,篆烧风摧觅旧痕。 梦境消磨惊岁月,道乡仿佛见藩垣。 宝书半摺山房寂,卧听娇莺说怨恩。

复制 周志蕙 《夏日偶书二首 其二》
类型:

次韵睿廓然送僧还东吴

形式:

征夫应为指柴扉,湖水当门可濯衣。 飞鸟已知今日倦,旧邻那悟昔人非。 山情已作燖鸡净,世味真如嚼蜡微。 遥想夜航无管束,棹歌应载月明归。

复制 周志蕙 《次韵睿廓然送僧还东吴》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