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二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近臣,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近臣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近臣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近臣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近臣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近臣,近臣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韩翃介绍和韩翃诗词大全

韩翃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
复制作者 韩翃
猜您喜欢

题礼社薛氏义田记后

形式:

吁嗟宗法废,谁复思同源。 菀枯所集异,推解义独敦。 仙池古君子,颜色如春温。 渴慕范公德,葛藟庇本根。 临殁忆亲命,慨已亡诸昆。 勇为恨不早,首倡悲孤存。 所喜犹子贤,成志凭诸孙。 各各补先阙,割腴广仁恩。 同室异秦越,浇俗不可论。 大吏重风谊,绰楔高在门。

复制 窦承焯 《题礼社薛氏义田记后》
类型:

偕友游石浪庵

形式:

路转峰腰断,庵依锡麓根。 石随山势曲,浪卷月华吞。 仰见凌云塔,深藏修竹门。 同来二三子,相与共开樽。

复制 窦承焯 《偕友游石浪庵》
类型:

钱陆灿室联

形式:

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 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

复制 释硕揆 《钱陆灿室联》
类型:

秋晚游惠山归途遇雨

形式:

名山终日尽勾留,曲径寻诗值暮秋。 黄叶乱飞声飒飒,满湖凉雨送归舟。

复制 窦心培 《秋晚游惠山归途遇雨》
类型:

山居即景

形式:

绕槛碧成围,岩阿淡夕晖。 野僧烟外出,幽鸟画中归。 山与人同瘦,云随叶共飞。 闲居多乐趣,好静自忘机。

复制 窦心培 《山居即景》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