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注释
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
春衫:单薄的春装。
试单:尝试着换上单衣。
怪来:惊疑。
歇:停,这里指蛙畏寒而声息全无。
作:起。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以视觉角度展现暮春时的和丽景色,后两句以听觉角度从细处描摹气候转变。诗人善于捕捉细节,把难于表现的季候特征写得非常细腻。

  前两句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衣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舒服、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次写“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又显示了动态美。写梅则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使口舌生津。这两句写气侯乍暖,点出春夏之交的季节。

  后两句写忽寒。诗人审美感受相当细腻,也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怪来一夜蛙声歇”,这是从听觉角度落墨,写气候忽冷。诗人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前两天气候乍暖时,田蛙也为之欢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又作东风十日寒”: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温变化极敏感,他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此句又从触觉角度来写。“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自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并无深刻的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诗人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语句清晰,体验真切。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此诗载于其弟吴沆的《环溪诗话》。当时诗人正在漂泊异乡,时已暮春,天气和暖,但仍有寒流袭身,作为游子,诗人看万物都富有情味,不免想起远在江西的老家,感于人事变幻,故作此篇。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吴涛

吴涛,字德邵,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沆长兄。曾在杭州作过官。事见《环溪诗话》卷下。今录诗四首。...
复制作者 吴涛
猜您喜欢

吴舫即事 其一

形式:

杜曲城南记最真,繁华悟后始寻春。 兰香仙去秋娘老,零落尊前见此人。

复制 洪亮吉 《吴舫即事 其一》

梦游仙诗三十二首 其十九

形式:

欲逃百劫避群魔,天上谁知事更多。 斲断玉虹桥百尺,神仙从此绝经过。

复制 洪亮吉 《梦游仙诗三十二首 其十九》

乘月行宣城道中 其二

形式:

李白西楼朓北楼,南楼又占庾江州。 老夫才地虽然减,也筑危楼东海头。

复制 洪亮吉 《乘月行宣城道中 其二》

乘月行宣城道中 其一

形式:

叶叶随风逐去程,半空残月出残更。 秋林红到伤心处,先有曙鸦啼数声。

复制 洪亮吉 《乘月行宣城道中 其一》

七夕京口淩江阁待友人不至率成四绝即寄张文学崟郭孝廉坤暨及门于生渊 其四

形式:

年来百事总阑珊,门外江流亦涨滩。 一枕水窗眠未醒,算来还比白鸥闲。

复制 洪亮吉 《七夕京口淩江阁待友人不至率成四绝即寄张文学崟郭孝廉坤暨及门于生渊 其四》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