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 相看:一作“相逢”。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这首诗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显得哀婉伤感,寄意深远。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清代乔亿《大历诗略》:“意深于太白(李白)。”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益介绍和李益诗词大全

诗人:李益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
复制作者 李益
猜您喜欢

颂一百则 其四十一

形式:

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 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复制 释重显 《颂一百则 其四十一》

颂一百则 其四十八

形式:

一二三,四五六,碧眼胡僧数不足。 少林谩道付神光,卷衣又说归天竺。 天竺茫茫无处寻,夜来却对乳峰宿。

复制 释重显 《颂一百则 其四十八》

颂一百则 其四十七

形式:

虚堂雨滴声,作者难酬对。 若谓曾入流,依前还不会。 会不会,南山北山转滂霈。

复制 释重显 《颂一百则 其四十七》

颂一百则 其五十五

形式:

虎头虎尾一时收,凛凛威风四百州。 却问不知何太险。

复制 释重显 《颂一百则 其五十五》

颂一百则 其六十七

形式:

问曾不知,答还不会。 月冷风高,古岩寒桧。 堪笑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 手把白玉鞭,骊珠尽击碎。 不击碎,增瑕颣,国有宪章,三千条罪。

复制 释重显 《颂一百则 其六十七》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