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也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那“离离原上草”,就像是绿色的胜利旗帜。“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晴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蛩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这结尾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qī):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 《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 《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白居易介绍和白居易诗词大全

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复制作者 白居易
猜您喜欢

买陂塘 题琴坞邪溪渔隐第二图用饮泉韵

形式:

记年时、青鞋布袜,沿缘寻遍烟水。 樵青打桨渔童唱,惊得浣纱人起。 重到未。 悔如此溪山,不把扁舟系。 住为佳耳。 看剑外官人,湖边老监,乡梦画图里。 男儿事。 出处要非无意。 再三想见高寄。 三千六百璜溪钓,何似一竿风细。 侬试拟。 怕比似鸱夷,太早五湖计。 鲈鱼虽美。 又驿吏催人,街亭排马,风雪促征骑。

复制 郭麐 《买陂塘 题琴坞邪溪渔隐第二图用饮泉韵》

买陂塘 题改七香少年听雨图

形式:

最销魂、萧萧暮雨,吴娘旧曲曾听。 画船棹转花兜外,六扇窗纱红近。 眠未肯。 任窣地香罗,垂下流苏等。 九枝灯檠。 照人影憧憧,屏风曲曲,容易卸妆竟。 欢场好,只倚少年豪横。 花前醉倒休醒。 星星一点来头上,便与歌楼无分。 君也省。 要招此无家,同住清凉境。 香灯清磬。 尽蝙蝠拂帘,芭蕉绕屋,敧枕睡来稳。

复制 郭麐 《买陂塘 题改七香少年听雨图》

貂裘换酒 题小农停杯顾曲图

形式:

宛转提壶唤。 泛觥船、百分一棹,花满酒满。 丝竹中年须陶写,随分玉箫金管。 有两两、虫虫燕燕。 薄醉不消判茗艼,已砑罗裙畔春寒浅。 绰板促,急觞缓。 廿年前事韶华换。 又相逢、瓮边捉卧,依然酒伴。 后院绮筵休着我,杜牧狂言原惯。 早猜出、护花人面。 嚼蕊吹香了无误,问檀郎、何事频回看。 浮大白,莫辞劝。

复制 郭麐 《貂裘换酒 题小农停杯顾曲图》

风蝶令 其二 和湘霞韵三首

形式:

漂泊年华小,周防用意深。 鸳鸯翡翠定珍禽。 谁信单栖无侣、到而今。 湘影重帘认,霞光断脸寻。 两头裙带尽同心。 知否一尊相属、意千金。

复制 郭麐 《风蝶令 其二 和湘霞韵三首》
类型:

风蝶令 其三 和湘霞韵三首

形式:

誓恐旁人听,情愿我辈钟。 别时莫恨太匆匆。 肯许名花移入、别家红。 病定春来较,人终月下逢。 祝他二十四番风。 取次送将帆叶、五湖东。

复制 郭麐 《风蝶令 其三 和湘霞韵三首》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