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其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注释

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 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本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此诗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惠能介绍和惠能诗词大全

诗人:惠能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
复制作者 惠能
猜您喜欢

雪霁有感

形式:

夜长春度梦,门雪拥笆篱。 不倚成山积,情知有霁时。 日高檐自雨,气上瓦如炊。 风过梅花湿,寒香只恋枝。

复制 谢翱 《雪霁有感》

寄韶卿

形式:

莫因梅柳忆西湖,且守仙华小隐居。 霜木绝怜诸老尽,雨灯动是十年疏。 休官陶令长思友,陋巷嵇康懒报书。 衣食有馀休浪出,我愁无地可耕渔。

复制 谢翱 《寄韶卿》

雨中怨

形式:

妾在江南家楚东,忆君月落雨声空。 夜来入梦君无语,落月同看雨不同。

复制 谢翱 《雨中怨》
类型:

万松道中望南太白

形式:

笋舆行万山,中有十里亭。 老树祇一色,野公逾百龄。 柴关当太白,药气近樵青。 罔草粘枯翼,巢枝落退翎。 期探幽谷水,共斸松根苓。 艾纳下天雨,尘风吹冥冥。

复制 谢翱 《万松道中望南太白》
类型:

雪水

形式:

寒英涨碧沉,浴鹄冷难禁。 太白消秦日,中?接蜀阴。 频汤清洗瘴,入茗味如参。 人世淄渑口,应疑别未深。

复制 谢翱 《雪水》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