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價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陀。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你从哪里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孔子周游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几匹骆驼。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价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之后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歌写到这里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会是白说!

注释
张生:据《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
少陵:指杜甫。谪仙:指李白。
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甫李白他们那样,有纵横驰骋的诗笔。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样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亦即政治秩序。凌迟:衰落、衰败。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
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的事。
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
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蒐(sōu):春天打猎。岐阳:指歧山的南面。山南为阳。蒐于歧阳:是说周宣王在一个春天里于歧山南面打猎。
遮罗:拦捕。这句是说,广阔的猎场里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
镌(juān)功:指将功业刻在石鼓上。镌、勒,都是刻的意思。成,成就,与“功”同义。告万世:即告示后代于万世。
隳(huī):毁坏。嵯峨(cuóé);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是指高山。这句是说,为了制作石鼓而开山凿石。
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
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山啊:泛指山陵。
日炙(zhì):日晒。
烦:劳。撝(huī):同“挥”。呵:喝叱。连上两句是说,这石鼓经受聘发长期的日晒雨淋和野火的燎烤,竟能这样安然无恙;那是有劳鬼神的护持,不让它们遭到伤害。
公:张生,指张籍。纸本: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纸本。
讹:错误。这句是说,拓印下来的文本极为完整,不有丝毫的差错。
辞严义密:指拓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
不类:不像。隶:隶书,古代的一种书写文字。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
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
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鼍(tuó):鼍龙,俗称猪婆龙,是鳄鱼的一种。这里的蛟鼍即蛟龙,因押韵,故改龙为鼍。这句是说,石鼓文上那些向导笔漏画的地方,像是快剑把活生生的蛟龙斫断了一样。这是极力形容古代文字形体气势的生动有力。
翔、翥(zhù):都是飞的意思。
珊瑚树:因珊瑚形状像树枝,故称珊瑚碧树。连上两句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像是仙人乘着鸾凤翩翩而下,又像是珊瑚碧树似的枝柯扶疏。这都是极办形容石鼓文的体势飞动和笔锋奇丽。
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锁纽:比喻石鼓文的的结体如锁纽般的钩连。
古鼎跃水:相传周显王四十二所,九鼎没于四水,秦始皇时派人入水不得。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
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诗:指《诗经》。
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褊(biǎn)迫:局促。委蛇(wēituó):宽大从容的样子。这句是说二雅没有把石鼓文收进去,是由于当时采风编诗者的见识短浅。
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畦原出土。
掎摭(jǐzhí):采取。遗:丢了。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里代指日。娥:嫦娥,这里指月。连上两句是说,孔子西行没有到过秦国,结果编诗未收石鼓文,那就像是拾了星星,却等待以了太阳和月亮。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
此;指石鼓文。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
蒙:蒙受。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
其年:那一年,即韩愈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年)。
故人:不详。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前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愈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
度(duó)量:计划。掘:挖。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濯冠:洗帽子,沐:洗头。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如此:像这样的。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
“毡包”二句:是说十只石鼓只要几匹骆驼运载就行了。
荐:进献。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太庙:皇家的祠堂。郜(gào)鼎:郜国所造的鼎。《左传·桓公二年》;“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国在今山东省成武县。
光价:光荣的声价。连上两句是说,把石鼓荐之于太庙和郜鼎并比,那声价何止超过百倍呢?
圣恩:皇恩。太学:指国子监。
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里是指对石鼓的钻研。
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年),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平四年(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填咽(yè):阻塞,形容人多拥挤。
坐:即将。坐见:即将看到。
剜(wān):刀挖。剔:剔除。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
安置妥帖:安放妥当。不颇(pō):不偏斜。
檐:屋檐。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覆:遮盖。
期无佗(tuó):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中朝:即朝中,朝廷里。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
肯:岂肯。感激;感动激发。徒:只。媕婀(ān’ē):无主见的意思。
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砺;磨擦。
著手:同“着手”,即用手。摩挲(suō):常指对文物古玩的抚摩,表示爱惜的意思。
销:熔化金属。铄(shuò):指金属熔化。就:趋向,归于。
六年:即元和六年(年)。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岐山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
羲之:王羲之,著名书法家。俗书:沈德潜《唐诗别裁》:“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愈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
博白鹅:换白鹅。据《晋书·王羲之传》载,他很喜欢鹅,曾用“数纸”自己所写的《道德经》去换取山阴道士的鹅。
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后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里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则那(nuò):又奈何。
柄:权柄。任:用。柄任儒术:即重用儒学之士的意思。崇丘轲:尊崇孔丘、孟轲。
论列:议论,建议。
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说话)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止于此:到此为止。
其:将。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里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题解

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与保护之情。诗中所写的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为我国珍贵的古代文物。诗人以他特有的文学家、史学家的敏感,看到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学的重要意义,并奔走呼号,希望朝迁予以重视。诗中还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就其诗来看,无论是赞美,还是讽刺,目的不过是强调保存和研究石鼓及石鼓文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是难得的“至宝”,应该从那荒郊野地运回,留在太学,以供“诸生讲解得切磋”,免遭日晒雨淋,童敲火牛砺角,行其“日销月铄就埋没。”因此作歌大声呼吁,希望朝廷重视,圣恩荣准。然而其中却发泄了不秒牢骚,这不仅有对“中朝大官”和“陋儒”的讽刺,连“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也表示了不满。此诗主要针对朝廷不能爱护这样极为珍贵的文物,从而发出的或许还有更为深一层的感慨。诗人在描绘石鼓文书法的妙处时,运用了多种比喻,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颇有感染力。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对石鼓之出土,在韩愈之前,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文笔,此后韦应物虽写过文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热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韦苏州集》中也属下乘之作。只是他诗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文句,倒开启了鼓属何代之千年聚讼之门。及至韩愈之这首力作问世,才使石鼓之“光价”在后人价目中大大地增强和提高了。今天上距韩愈作歌又过去文千多年,十面石鼓尽管已无完字,但仍作为文级文物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不得不归功于韩愈之呼号之力。

  开头四句明白如话,点出了写作之缘起。这四句中,“石鼓”二字凡三见,似乎平淡拖沓,其实不然。韩愈开创以文为诗之先河,不避同字且不避同式,正是古文之惯习。这里“劝”字下得十分精当,它省去了诗人几多犹豫之潜台词与推王之闲笔墨,具有文字九鼎之效。韩愈向来自负于“金石刻画臣能为”(李商隐《韩碑》),但对此却自惭才疏,那么石鼓文之深奥难懂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周纲陵迟四海沸”到“鬼物守护烦撝呵”为文段。前十句是诗人想象周宣王中兴王室、临御海内以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之图景。用了“沸”“愤”“大”“骋”“万里”“万世”等词,融状场面之壮阔和气派之雄伟。韩愈之所以承袭韦应物系年之说法,是有深刻之历史原因之。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皇权受到融大之削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侵凌,大臣猜忌,各种社会矛盾之激化,使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宪宗登基后采取铲藩镇、抑宦官之政策,使朝政出现了中兴之兆。诗人看到了历史之相似之处,因而在歌颂周宣王雄才大略之同时,自然融进了自己之政治理想。在宪宗即位之初平定剑南节度使刘辟后,韩愈即写过文首热情洋溢之《元和圣德诗》,对嗣皇之英明果断备加赞扬。所以《石鼓歌》之这段描写正传达出了诗人切望重振颓纲以臻于尊王攘夷之郅治局面之价声。“雨淋日炙野火燎”二句,是承上启下之关键。把石鼓流传千年而历尽之劫难浓缩在七字之中,这是略写。诗人认为石鼓得以完好保存,如果没有鬼神呵护是不可想象之,仅此而言,石鼓本身就已是稀世珍宝,又遑论其他无算之文物价值呢。寥寥两笔便为下文之切入阐发作好了铺垫。往下十四句是专对石鼓文作具体描述之。文辞之深奥,字体之朴茂,都使“好古”之博士先生价荡神怡美不胜收。即使剥蚀斑驳,他也会忍不住地赞叹文番。在那些古拙之字迹间,诗人任凭审美意识纵情驰骋:夭娇流美之线条,多像鸾凤翔舞,云君来下;交互牵掣之点画,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珊瑚丛生之龙宫水府。笔力之雄健,使他想到金绳铁索之劲挺;笔势之飞动,似乎只有用禹鼎出水龙梭离壁才能传其神韵原本静止之书迹都化成了活泼之形象,他不禁沉浸在美之超然享受之中了。美感之获得与否,取决于审美体验之深浅程度,尽管韩愈断未见过“鸾翔凤翥众仙下”,但现实生活中之百鸟和鸣和万舞翩跹却并不少见。常人或许只能以平常之语言道出,而诗人却善于用浪漫之想象把常景编织成文幅云诡波谲之图画。对于石鼓文,韩愈并没有满足于正面之描写,他痛斥陋儒,深憾孔子,无非是想获得烘云托月之效果。后人不明乎此,因而有胶柱鼓瑟之责难,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云:“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融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但只需看看韩诗中“读难晓”、“得切磋”之句就可知道,诗人这样说不过是艺术之夸张,所谓恨之越深,爱之越切,如此而已。这文段是全诗之精华,原因在于它驾驭形象思维,把丰富之审美感受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强烈之感染。

  “嗟予好古生苦晚”以下直到结尾为最后文段。这段结合诗人自己之身世之感,既有追述,又有夹议,但更多之是流露出隐隐之惆怅和深深之惋惜。韩愈在文学上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为己任,为了力矫时弊,他才主张崇古。因此他竭力称扬石鼓文,也应是这个文学宗旨之组成部分。他身居博士,“职是训诂”(《元和圣德诗》),把保护石鼓看作是应负之责任。为此,托故人度量坎坑,为安置作好了准备,又戒斋沐浴郑重其事地报告上司,本以为安置“至宝”是瞬息可办之举手之劳。然而无情之现实把他美好之愿望击得粉碎——那班尸位素餐之老爷关价之只是升官发财,他们对区区石鼓是丝毫不会“感激”(激动)之。在这里,文个“老”字生动地勾画出那种麻木不仁之昏聩神情。眼看石鼓仍继续其日销月蚀而归于沦灭之厄运,诗人真是忧思如焚。虽说目下标榜儒术,但据理力争恐怕还是于事无补,歌到这儿,韩愈不禁价灰意冷,喟然长叹。这文段写得苍凉沉郁,使人觉得诗人不仅在哀叹石鼓之不幸,而且简直是在嗟叹寒儒之卑微。为了反衬现实之荒诞,诗人还运用了两个典故,显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文个是蔡邕。后汉熹平四年(175年),灵帝不满于当时文字使用之混乱,特命蔡邕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字,由蔡书丹上石,刻成后置于鸿都门前,每日前来观看之车辆,使街道为之阻塞。第二个是王羲之。东晋王羲之喜鹅颈之宛转,见山阴道士所养群鹅而爱之,道士因索写《道德经》文部,举群相赠。蔡王二人都是书圣,但前者擅隶书而后者工楷则,这两种比石鼓文晚起得多之书体尚且如此风光,那么当局之冷落石鼓,到底于价何忍。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聋发聩之效果。

  这首长诗文韵到底,如长河直贯而下,波澜老成。诗中又多用响字虚词,铿锵激越,朗吟上口,便觉有文股郁勃之气喷薄于字里行间。如果用“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之赞语来评价这首歌行,自然会觉得绝非虚誉。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石鼓文系我国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内容记叙狩猎情状,文为大篆。韩氏以 为周宣王时所为。其物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诗人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力谏当局保护石鼓而不得采纳,因而大发牢骚。开头 四句是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纲”十二句是追叙石鼓来历久远。 “公从”十句是叙石鼓文的文字和字体及其保留的价值。“陋儒”六句是叙怀疑《诗 经》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忆昔”十八句,是叙发现石鼓的经过和建议留 置太学。“中朝”十句是叙当局不纳诗人建议,叹惜石鼓文物的废除。“方今”六 句,希望在尊崇儒学的时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学。

  章法整齐、辞严义密,音韵铿訇。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石鼓文系中国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韩愈以为周宣王时所为。在朝廷眼中,它们不过是几块长满苔藓的破烂玩意,因此其遭遇自难与郡国之所出鼎彝相提并论了。韩愈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写下长诗《石鼓歌》。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少陵太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你从哪裏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孙子周遊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幾多?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幾匹骆驼。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價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機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之後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怎么纔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歌写到这裏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会是白说!

注释

张生:據《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 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搨印下来的文字。 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少陵、李太白他们那樣,有纵横驰骋的诗笔。 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樣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亦即政治秩序。 陵迟:衰落、衰败。 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 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 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的事。 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 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蒐(sōu)于歧阳:是说周宣王在一个春天裏于歧山南面打猎。蒐,春天打猎;岐阳,歧山之南(山南为阳)。 万里禽兽皆遮罗:广阔的猎场裏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遮罗,拦捕。 镌(juān)功:指将功业刻在石鼓上。镌、勒,都是刻的意思;成,成就,与「功」同义。 告万世:即告示後代于万世。 凿石作鼓隳嵯峨(huī cuóé):为了製作石鼓而开山凿石。隳,毁坏;嵯峨,山势高峻的樣子,这裏是指高山。 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 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 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 山阿:泛指山陵。 「雨淋日炙(zhì)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huī)呵。」句是说,这石鼓经受聘发长期的日晒雨淋和野火的燎烤,竟能这樣安然无恙;那是有劳鬼神的护持,不让它们遭到伤害。日灸,日晒;烦,劳;撝,同「挥」;呵,喝叱。 公:张生,指张籍。 纸本:指从石鼓上搨印下来的文字纸本。 毫发尽备无差讹:搨印下来的文本极为完整,不有丝毫的差错。讹,错误。 辞严义密:指搨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 不类:不像。 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 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 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種神异动物。 鼍(tuó):鼍龙,俗称猪婆龙,是鱷鱼的一種。这裏的蛟鼍即蛟龙,因押韵,故改龙为鼍。 快剑斫断生蛟鼍:石鼓文上那些向导笔漏画的地方,像是快剑把活生生的蛟龙斫断了一樣。这是极力形容古代文字形体气势的生动有力。 翔、翥(zhù):都是飞的意思。 珊瑚树:因珊瑚形状像树枝,故称珊瑚碧树。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句:石鼓上的文字像是仙人乘着鸾凤翩翩而下,又像是珊瑚碧树似的枝柯扶疏。这都是极办形容石鼓文的体势飞动和笔锋奇丽。 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 锁纽:比喻石鼓文的的结体如锁纽般的钩连。 古鼎跃水:相传周显王四十二所,九鼎没于四水,秦始皇时派人入水不得。 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 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 诗:指《诗经》。 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 褊(biǎn)迫:局促。 委蛇(wēi tuó):宽大从容的樣子。这句是说二雅没有把石鼓文收进去,是由于时采风编诗者的见识短浅。 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畦原出土。 掎摭(jǐ zhí):采取。 遗:丢了。 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裏代指日。 娥:嫦娥,这裏指月。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句:孔子西行没有到过秦国,结果编诗未收石鼓文,那就像是拾了星星,却等待以了太阳和月亮。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 此;指石鼓文。 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 蒙:蒙受。 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 其年:那一年,即韩昌黎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西元八〇六年)。 故人:不详。 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西元前一〇四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昌黎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 度(duó)量:计划。 掘:挖。 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濯冠:洗帽子。 沐:洗头。 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 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句:是说十隻石鼓只要幾匹骆驼运载就行了。 荐:进献。 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 太庙:皇家的祠堂。 郜(gào)鼎:郜国所造的鼎。《左传·桓公二年》;「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国在今山东省城武县。 光價:光荣的声價。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價岂止百倍过。」句:把石鼓荐之于太庙和郜鼎并比,那声價何止超过百倍呢? 圣恩:皇恩。 太学:指国子监。 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 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裏是指对石鼓的钻研。 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西元一七八年),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平四年(西元一七五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 填咽(yè):阻塞,形容人多拥挤。 坐:即将。坐见:即将看到。 剜(wān):刀挖。 剔:剔除。 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 安置妥帖:安放妥当。 不颇(pō):不偏斜。 檐:屋檐、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 覆:遮盖。 期无佗(tuó):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中朝:即朝中,朝廷裏。 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 肯:岂肯。 感激:感动激发。 徒:只。 媕婀(ān ē):无主见的意思。 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 砺:磨擦。 着手:即用手。 摩挲(suō):常指对文物古玩的抚摩,表示爱惜的意思。 销:熔化金属。 铄(shuò):指金属熔化。 就:趋向、归于。 六年:即元和六年(西元八一一年)。 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岐山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 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 俗书:沈归愚《唐诗别裁》:「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昌黎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 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 博白鹅:换白鹅。據《晋书·王羲之传》载,他很喜欢鹅,曾用「数纸」自己所写的《道德经》去换取山阴道士的鹅。 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後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裏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 则那(nuò):又奈何。 柄任儒术:即重用儒学之士的意思。柄,权柄;任,用。 崇丘轲:尊崇孔子、孟子。 论列:议论、建议。 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说话)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止于此:到此为止。 其:将。 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裏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價值,其创作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开头四句是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纲」十二句是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公从」十句是叙石鼓的文字和字体及其保留的價值。「陋儒」六句是叙怀疑《诗经》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忆昔」十八句,是叙发现石鼓的经过和建议留置太学。「中朝」十句是叙当局不纳诗人建议,叹惜石鼓文物的废除。最後六句,希望在尊崇儒学的时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学。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之情,同时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章法整齐、辞严义密,音韵铿锵,诗人在描绘石鼓文书法的妙处时,运用了多種比喻,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颇有感染力。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邵氏闻见後录》:退之《石鼓诗》体,子美《八分歌》也。 《老学菴笔记》:胡基仲尝言:「韩退之《石鼓诗》云:『羲之俗书趁姿媚。』狂肆甚矣。」予对曰:「此诗至云:『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其言羲之『俗书』,未为可骇也。」基仲为之绝倒。 《环溪诗话》:韩愈之妙,在用叠句。如「黄簾绿幕朱户间」,是一句能叠三物。如「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是两句叠六物。惟其叠多,故事实而语健。又诸诗《石鼓歌》最工,而叠语亦多。如「雨淋日炙野火烧」,「鸾翔凤翥众仙下」,「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韵韵皆叠。每句之中,少者两物,多者三物乃至四物,幾乎是一律。惟其叠语,故句健,是以为好诗也。韩诗无非《雅》也,然则有时乎近《风》。……如题南岳、歌石鼓,调张籍而歌李杜,则《颂》之类也。虽风、颂若不足,而雅正则有馀矣。 《馀师录》:退之诗,惟《虢园二十一咏》为最工,语不过二十字,而意思含蓄过于数千百言者。至为《石鼓歌》,极其致思,凡累数百言,曾不得鼓之仿佛。岂其注意造作,求以过人与?夫不假琢磨,得之自然者,遂有间邪?由是观之,凡人为文,言约而事该,文省而旨远者为佳。 《黄氏日钞》:《石鼓歌》、《双鸟诗》尤怪特。 《辑注唐韩昌黎集》:蒋之翘曰:退之《石鼓歌》颇工于形似之语。韦苏州,苏眉山皆有作,不及也。 《唐诗快》:可谓极力摹写(「快剑斫断」五句下)。诗之珠翠斑驳,正如石鼓。石鼓得此诗而不磨,诗亦并石鼓而不朽矣。 《诗辩坻》:《石鼓歌》全以文法为诗,大乖风雅。唐音云亡,宋响渐逗,斯不能无归狱焉者。陋儒哓哓颂韩诗,亦震于其名耳。 《批韩诗》:朱彝尊曰:作歌起(首二句下)。起四句似杜。退之有此段意思,故尔详述,然亦繁而不厌(「经历久远」句下)。作歌收,叹意不遂(末句下)。大约以苍劲胜,力量自有馀。然气一直下,微嫌乏藻润转折之妙。何焯曰:二句结上生下,有神力(「嗟余好古」二句下)。 《义门读书记》:文章只一句点过,专论字体,得之(「辞严义密」句下)。横插此二句,势不直(「年深岂免」二句下)。此刘彦和所谓「夸饰」。然在此题诗,反成病累(「陋儒编诗」四句下)。元人缘公此诗,乃置石鼓于太学。然公之在唐尝为祭酒,竟不暇自实斯言,何独切责于中朝大官哉(「圣恩若许」句下)。对籀文言之,乃俗书耳。《尘史》之云,愚且妄矣(「羲之俗书」句下)。 《初白菴诗评》:谦退处自占地步(「才薄将奈」句下)。 《带经堂诗话》:《笔墨闲录》云:「退之《石鼓歌》全学子美《李潮八分小篆歌》。」此论非是。杜此歌尚有败笔,韩《石鼓》诗雄奇怪伟,不啻倍蓰过之,岂可谓後人不及前人也!後子瞻作《凤翔八观》诗,中《石鼓》一篇,别与出奇,乃是韩公勍敌。 《载酒园诗话又编》:韩诗至《石鼓歌》而才情纵恣已极。 《唐诗别裁》:「陋儒」指当时采风者,言《二雅》不载,孔子无从采取也,焉有不满孔子意(「陋儒编诗」四句下)?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羲之俗书」二句下)。于今石鼓永留太学,昌黎诗为之先声也。典重和平,与题相称。 《网师园唐诗笺》:纔说到张生所持纸本(「公从何处」句下)。警句(「鸾翔凤翥」二句下)。追叙。见公好古心切(「对此涕泪」句下)。此乃作歌本旨(「安能以此」句下)。 《老生常谈》:人当读李、杜诗後,忽得昌黎《石鼓》等诗读之,如遊深山大泽、奔雷急电後,忽入万间广厦,商彝周鼎,罗列左右,稍稍憩息亍其中,觉耳目心思;又别作宽广名贵之状,迥非人世所有,大快人意。 《诗法简易录》:第二字平,提起通篇之势,声调大振(「周纲陵迟」句下)。 《援鹑堂笔记》:韩昌黎《石鼓歌》,阮亭尝云:「杜《李潮八分歌》,不及韩、苏《石鼓歌》壮伟可喜。」余谓少陵此诗不及二百字,而往复顿挫,一出一入,竟只烟波老境,岂他人所场到!(方东)树按:往时海峰先生言:「东坡《石鼓》诗如不能胜韩,必不作。」今观之,但奇恣使才为佳耳,胜韩,未也,以校杜《八分歌》,则益为冗长。阮亭乃谓杜不及之,岂知言乎?若钱牧斋《西岳华山庙碑诗》,则益为扶墙扪壁,不可耐矣。 《瓯北诗话》:盘空硬语,须有精思结撰,若徒挦摭奇字,诘曲其同,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此非真警策也。……其实《石鼓歌》等杰作,何尝有一语奥涩,而磊落豪横,自然挫笼万有。又如《喜雪献裴尚书》、《咏月和崔舍人》以及《叉鱼》、《咏雪》等诗,更复措思极细,遣词极工,虽工于试帖者,亦逊其稳丽。此则大才无所不办,并以见诗之工,固在此不在彼也。 《唐宋诗醇》:典重瑰奇,良足铸之金而磨之石。後半旁皇珍惜,更见怀古情深。 《剑溪说诗》:诗与题称乃佳。如《石鼓歌》三篇,韩、苏为合作,韦左司殊未尽致。 《石洲诗话》:渔洋论诗,以格调撑架为主,所以独喜昌黎《石鼓歌》也。《石鼓歌》固卓然大篇,然较之此歌(按指少陵《李潮八分小篆歌》),则杜有停畜抽放,而韩稍直下矣。但谓昌黎《石鼓歌》学杜,则亦不然,韩此篇又自有妙处。苏诗此歌(按指东坡《石鼓歌》)魄力雄大,不让韩公。然至描写止面处,以「古器」、「众星」、「缺月」、「嘉禾」错列于後,以「郁律蚊蛇」、「指肚」、「钳口」浑举于前,尤较韩为斟酌动宕矣。时韩则「快剑斫蛟」一连五句,撑空而出,其气魄横绝万古,固非苏所能及。方信铺张实阽,非易事也。(东坡)《安州老人食蜜歌》结四句云:「因君寄与双龙饼,镜空一照双龙影。三吴六月水如汤,老人心似双龙井。」亦若韩《石鼓歌》起四句句法,此可见起结一樣音节也。然又各有抽放平仄之不同。 《七言诗平仄举隅》:《石鼓歌》:须此「文」字平声撑空而起,所以三句「石」字皆仄(首句下)。此句五六上去互扭,是篇中小作推宕(「字体不类」句下)。此句末字用子声峙起,此是中间顿宕,全以撑拄为能(「孔子西行」句下)。此句乃双层之句,在韩公最为宛转矣。所以下句仅换第五字,亦与篇中诸句之换仄者不同(「牧童敲火」句下)。平声正调,长篇一韵到底之正式(末句下)。 《古诗选批》:「收拾」二字,合上讲解切磋义俱在其中。韩公之愿力,深且切矣。 《声调谱》:拗律句(「辞严义密」句下)。拗律句(「鸾翔凤翥」句下)。律句(「孔子西行」句下)。律句(「忆昔初蒙」句下)。律句少拗(「大厦深檐」句下)。拗律句(「日销月铄」句下)。拗律句(「石鼓之歌」句)。 《岘佣说诗》:《石鼓歌》,退之一副笔墨,东坡一副笔墨,古之名大家,必自具面目如此。 《昭昧詹言》:诗文以瑰怪玮丽为奇,然非粗犷伧俗,客气矜张,饾饤句字,而气骨轻浮者,可貌袭也。……又如韩、苏《石鼓》,自然奇伟,而吴渊颖《观秦承相斯峄山刻石墨本碑》则为有意搜用字料,而伧俗饾饤,气骨轻浮。至钱牧翁《西岳华山碑》,益为无取。东坡《石鼓》,飞动奇纵,有不可一世之概,故自佳,然似有意使才,又贪使事,不及韩气体肃穆沉重。海峰谓苏胜韩,非笃论也。以余较之,坡《石鼓》不如韩,韩《石鼓》又不如杜《李潮八分小篆歌》文法纵横,高古奇妙。要之,此三诗更古今天壤,如华岳三峰矣。至义山《韩碑》,前辈谓足匹韩,愚谓此诗虽句法雄杰,而气窒势平,所以然者,韩深于古文,义山仅以骈俪体作用之,但加梢炼琢造,句法老成已耳。一段来历,一段写字,一段叙初年己事,抵一篇传记。夹叙夹议;容易解,但其字句老炼,不易及耳。 《望雲诗话》:《石洲诗话》谓东坡《石鼓》不如昌黎。愚按:昌黎作于强盛之年,东坡作《石鼓》时,年仅逾冠,何可较景?七古押平韵到底者,单句末一字不宜用平声。若长篇气機与音节拍凑处,偶见一二,尚无妨碍,如杜《冬狩行》「东西南北西裏间」、「况今摄行大将权」,韩《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忆昔初蒙博士征」之类是也。 《历代诗法》:大开大阖,段落章法井然,是一篇绝妙文字。 《求阙斋读书录》:自「周纲陵迟」以下十二句,叙周宣搜狩镌功勒石。自「火从何处」以下十四句,叙搨本之精、文字之古。自「嗟余好古」以下二十句,议请移鼓于太学。自「中朝大官」至末十六句,慨移鼓之议不遽施行,恐其无人收拾。 《十八家诗钞》:刘、姚渚公皆谓苏《石鼓》胜于昌黎意。苏诚奇恣,然纯以议论行之,尚是少年有意为文之态,气体风骨,未及此诗之雄劲也。 《增评韩苏诗钞》:三溪曰:《石鼓歌》,昌黎集中第一篇杰作,虽有继者,不得出其右,要俾昌黎擅场耳。 《韩诗臆说》:国初以来诸公为七言古者,多模此篇。其实此殊无甚深意,非韩诗之至者,持取其体势宏敞,音韵铿訇耳。 《山泾草堂诗话》:如许长篇,不明章法,妙处殊难领会。全诗应分四段。首段叙石鼓来历,次段写石鼓正面,三段从空中著笔作波澜,四段以感慨结。妙处全在三段凌空议论,无此即嫌平直。古诗章法通古文,观此益信。「快剑斫断生蛟鼍」以下五句,雄浑光怪,句奇语重,镇得住纸,此之谓大手笔。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挺接(「少陵无人」句下)。以上虚冒点题(「才薄将奈」句下)。跌下句(「周纲陵迟」句下)。以上叙作鼓源始(「鬼物守护」句下)。以上赞叹纸本(「掎摭星宿」句下)。收句幽咽苍凉不尽。句奇语重,能字字顿挫出筋节,最是此篇胜处。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韩愈介绍和韩愈诗词大全

诗人: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
复制作者 韩愈
猜您喜欢

郑香谷主政 挽词八首 其三

形式:

指囷赠麦寻常事,卜式输边惠在民。 旱潦田园完赋早,春秋祠墓鞠躬亲。 平原肝胆谁知我,洛社须眉已古人! 不待盖棺方论定,一生言行合书绅。

复制 王松 《郑香谷主政 挽词八首 其三》

排闷六首 其二

形式:

中朝将相惯和戎,劫火无端到海东! 懒看人情翻羡瞽,怕闻时事不妨聋。 酒逢世异偏难醉,诗到途穷转不工! 但愿一编常在手,时清敢说老无功!

复制 王松 《排闷六首 其二》

又题菽园师星洲选诗图

形式:

不独开荒得第先,更将著述冠群贤。 文章有幸皆登选,风雅多师尽附传。 闻见四朝成史笔,起衰八代亦诗仙。 愿公复握娲皇石,遍补中华缺陷天。

复制 王松 《又题菽园师星洲选诗图》

郑香谷主政 挽词八首 其七

形式:

偏远堂联带草堂,书声依旧水西东。 遗文检点犹前日,轶事流传总古风。 一饭未忘家国事,百年早悟电沤空! 仙龛海上同归去,金母停鸾待木公。

复制 王松 《郑香谷主政 挽词八首 其七》

放言五首 其三

形式:

事兆机先已决疑,何须休咎揲灵蓍! 但教台上自隗始,何必芦中与子期! 心有心心心印处,月看月月月圆时。 和光混俗原非易,不患人知患己知。

复制 王松 《放言五首 其三》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