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
魏万:唐肃宗上元元年进士(760年)。尝居王屋山,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盛唐诗人李颀的晚辈朋友。
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微霜:薄霜,指秋意已深。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城。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家花苑,代指长安。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感一写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写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所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写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感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感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感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感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感”两个所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感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写想。从洛阳西去要之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感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感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之辛酸。两句写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感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所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所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感“行乐处”,但不感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写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感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写敲之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

魏万:又名颢。唐高宗上元(西元六七四年—西元六七六年)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 树色:一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批点唐音》:此篇起语平平,接句便新,初联优柔,次联奇拔,结蕴可兴,含蓄不露,最为佳作。 《唐诗广选》:颐华玉曰:不知多少宛转。 《唐诗直解》:其致酸楚,其语流利。「近」字好,「多」字工。 《诗薮》:盛唐脍炙佳作,如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朝」、「曙」、「晚」、「暮」四字重用,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唐诗镜》:五六老秀,结语寄况无限。 《唐诗归》:鍾云:净亮无浮响,铢两亦称。谭云:起得清厉(首联后)。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景明曰:多少宛转,诵之悠然。徐中行曰:词意大雅,爱情更深。蒋一葵曰:宛转流亮,愈玩愈工。 《唐风定》:高华俊亮,与摩诘各成一调。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质言之,只是如此四句(按指前四句),而其手法转接离即,妙至于此,真绝调也。 《唐诗归折衷》:唐云:逗漏大历气(「云山况是」句下)。 《唐诗贯珠笺释》:三承二,四承起,用虚字为脉,诸句皆灵活。五六笔承第二,言到京之景。 《此木轩五言律七言律诗选读本》:作者本自从喉中唱出,奈学舌头者多何? 《唐诗成法》:通首有缠绵之致。 《唐贤三昧集笺注》:景中情(首四句下)。此种和平之作,后人终拟不到,能辨此作,七律方有归宿处,可知庾词替语、剑拔弩张,二者皆非也。 《昭昧詹言》:《送魏万之京》言咋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却炼句入妙。中四情景交写,而语有次第。三四送别之情。五六渐次至京。收句勉其立身立名。初唐人只以意兴温婉轻轻赴题,不著豪情重语。杜公出,乃开雄奇快健,穷极笔势耳。 《诗境浅说》:此诗首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叙客况,句中以「不堪」、「况是」四字相呼应,遂见生动,与「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亦南飞」同一句法。六句之向晚砧多,承五句关城寒近而来。收句谓此去长安当以功名自奋,勿以游乐自荒,绕朝赠策,犹有古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颀介绍和李颀诗词大全

诗人:李颀

李颀,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汉族,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复制作者 李颀
猜您喜欢

醉花台坐月听东邻美人吹箫 其二

形式:

谁将幽怨写清光,一曲秦楼月似霜。 翠幕珠帘深不见,空馀幽韵满衣裳。

复制 伍瑞隆 《醉花台坐月听东邻美人吹箫 其二》

月夜舟泊石门

形式:

碧岸停桡好,江间此最幽。 爱风常近竹,醉暑更宜舟。 片月山城夜,疏萤海树秋。 明朝又何处,相对且淹留。

复制 伍瑞隆 《月夜舟泊石门》

赋得弄玉 其二

形式:

参差仙盖望中遥,彩凤双双下碧霄。 闻道画楼深夜里,满窗明月坐吹箫。

复制 伍瑞隆 《赋得弄玉 其二》

秋夜同诸少宿襄武函三室席上赋

形式:

晚风吹月秋云卷,银汉沉沉映空转。 花影满庭风露寒,酒态歌声何蜒蜿。 深杯入手君莫停,我歌竹枝郎且听。 君不见立残清照待君至,我睡方酣君欲去。

复制 伍瑞隆 《秋夜同诸少宿襄武函三室席上赋》

戏为友人题鸳鸯图赠女道士 其四

形式:

芙蓉城里起春风,小玉云英自掌中。 得似在梁双比翼,月明烟暖水花红。

复制 伍瑞隆 《戏为友人题鸳鸯图赠女道士 其四》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