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橱柜,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注释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在官署中给自己的弟弟的第一封家书,选自《板桥家书》。潍县署,当时郑燮供职于此;潍县,今属山东省;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以…为:把…作为。 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 了了:明白。 方寸:指人的内心。 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 即:立刻。 与:和。 与:相关。 孰:谁。 如:比得上。 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皮革。 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愈:越。 探:探讨,探寻。 出:显露,明白。 研:钻研。 入:深入。 往:前行。 穷:穷尽。 虽:即使。 生知安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生,出生;知,懂得;安,从容不迫;行,实行。 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功:努力。 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洒然:畅快的样子。 《阿房宫赋》:唐朝杜牧的文章。 四鼓:四更,凌晨1~3时。 苦:以……为苦,对……感到辛苦。 岂:难道。 以:因为。 过:过目。 了:结束,完结。 再:第二次。 迄:始终,一直。 且:况且。 辄:就。 陋:弊端。 即:就。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朝司马迁撰。 以:认为。 为:是。 会:包围。 观:观赏。 可欣可泣:值得欣喜值得悲泣。 耳:罢了。 没分晓:不懂道理。 钝:迟钝,愚笨。 传奇:这里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 及:以及。 打油诗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因而得名。 亦:也。 复:又。 寓目:观看,过目。 悉:都。 贮:贮藏。 龌龊(wòchuò):不干净,这里有品位低俗的意思。 不得:不能够。 洒然:畅快的样子。 与我何与也:相关。 暇:空闲。 然:但是。 惟:只有 部分注音: 巨(jù)鹿之战 张睢(suī)阳 迄(qì)无佳文 垓(gāi)下之会 悉贮(zhù)其中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第一段,作者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直接点明读书仅以过目成诵为能是最不中用的,竖起批驳的靶子,表明了鲜明的态度。第二段,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第三段,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选择精华。先是指出“无所不诵”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史记》为例从正面论证,阐明“反复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又以“小说家言”等例,“破烂橱柜”为喻,从反面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文章主要选用典型事例做例证,兼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多用反问句式,如“与我何与也”,“熟有如孔子者乎”,“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岂非没分晓的钝汉”等,增强了说理的气势,使批驳更加有力。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郑燮介绍和郑燮诗词大全

诗人:郑燮

清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进士。授范县知县,为人疏放不羁,日事诗酒。及调潍县,有政声。「以岁......
复制作者 郑燮
猜您喜欢

得字送刑部王员外弼归省

形式:

侃侃西曹郎,夜夜梦乡国。 重闱几百龄,不一候颜色。 有父亦解组,常使心恻恻。 上书获归省,稽首谢圣德。 凌晨戒行李,喜极思奋翼。 春意入南浦,细草渐如织。 鸣箫发征舸,东风饱帆力。 眷此昼绣还,忠孝诚两得。 朱门浙水东,预想开寿域。 高堂送春酒,欢动碧山侧。 悠悠乐何穷,生感岁华逼。 良晤行有期,无忘拱宸极。

复制 程敏政 《得字送刑部王员外弼归省》
类型:

九日宿存中家明日与汝彝汰万同登其屋南感钟山

形式:

唐人有诗记端六,我今十日来登高。 江山如此不为乐,正使达士讥吾曹。 青天无风亦无雨,处处黄花照江渚。 花开一日未便休,日日重阳岂虚语。 人生良会不可常,谪仙痛饮非真狂。 愿言胜会自今始,踏遍秋风千仞岗。

复制 程敏政 《九日宿存中家明日与汝彝汰万同登其屋南感钟山》

二月六日睦州城东遇雨野泊杂言一首

形式:

东风日夕至,倚棹桐江浔。 淅淅打篷雨,渺然动羁心。 老夫起读易,小儿坐鸣琴。 相随二三子,一笑开烦襟。 山家隔溪渚,上有青竹林。 依依出烟火,阁阁飞沙禽。 他乡忽值此,颇似南山岑。 人生若萍梗,况彼霜毛侵。 临流发孤啸,极目江云深。

复制 程敏政 《二月六日睦州城东遇雨野泊杂言一首》

题雪洲卷

形式:

船窗手披雪洲卷,王子作图滕子篆。 残编亦有赋兼诗,入眼平生惊一见。 澄江叔度真高人,旷视百世非常伦。 浮槎独抱江海志,草屦不沾京洛尘。 渔翁笛里歌声阕,春到梅花几愁绝。 诸公久作地中仙,一洲漫存图上雪。 分司使者都水郎,旧物所宝非青箱。 抚时怀古三叹息,彭城北去春流长。

复制 程敏政 《题雪洲卷》

次原博少宰诗韵

形式:

渡江已半月,终日劳宾饯。 夜梦江上山,恍若浮盏面。 觉来启篷阅,千里横一衍。 遥青出绿髻,忽尔天外见。 明明诗劵落,隐隐画屏献。 安得一往登,趁我双足健。 渔樵日来去,过眼不知羡。 珍重瓠庵人,偕此泉石愿。

复制 程敏政 《次原博少宰诗韵》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