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散译 终南山北坡一片清丽,皑皑积雪似白云飘浮在天际。林梢被初晴的阳光映照得分外透明,黄昏的城里又增添了阵阵寒气。

注释

终南:终南山,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馀(yú)雪:指未融化之雪。馀,即余。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暮寒:傍晚的寒气。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凛凛有寒色。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结句有讽。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已霁犹寒,越见积雪。 明·钟惺《唐诗归》:说得缥缈森秀。 明·玉遮《唐诗选》:“浮”字极好,诗亦佳绝,但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 清·王夫之《诗绎》:庸手必刻画残雪正面矣,作者三四只用托笔写意,体格高浑。 清·吴敬夫《唐诗归折衷》:可见诗不论何体,终期意尽而止。凡绝句意不尽者,皆未成之律诗也。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如此不拘,诗安得不高?意尽即不须续,更难在举场中作如此事。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此首须看其安放题面次第,如月吐层云,光明渐现,闭目犹觉宛然也。此诗处处针线细密,真绣鸳鸯手也。······此外真更不能添一语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写“残”字高浑。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苍秀之笔,与韦相近。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古今雪诗,惟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山”句,最佳。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咏高山积雪,若从正面着笔,不过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与皓素相映发耳。此诗从侧面着想,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则终南之高寒可想。用流水对句,弥见诗心灵活。且以霁色为喻,确是积雪,而非飞雪,取譬殊工。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祖咏介绍和祖咏诗词大全

诗人:祖咏

祖咏,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
复制作者 祖咏
猜您喜欢

初泛湘江

形式:

昔闻潇湘好,今作潇湘游。 雨馀万籁息,夷犹任轻舟。 黯黯云幕垂,漂漂浪花浮。 故人在何许,怅望心悠悠。

复制 程洵 《初泛湘江》

送陈求仁还永嘉兼寄刘孝移

形式:

往年予□祁山丞,坐上屡闻君姓名。 那知流落天一角,一笑共挹湘江清。 地绵赋急员羞具,黄龚遐轨空驰溯。 催科抚字两勤劳,古道羡君今独步。 耒阳之水化理濡,耒阳之人何于于。 疏梧细柳白日净,唯有声气与君俱。 君今快展摩天翮,会看赤手扶羲御。 烟波渺渺正愁予,万里潇湘未归去。 河阳当日桃花红,主人好客樽不空。 相逢倘问衡阳簿,为说年来惟悴容。

复制 程洵 《送陈求仁还永嘉兼寄刘孝移》

潘提刑生日四首用以介眉寿为韵

形式:

天心本广大,有外宁合之。 咄哉吝骄者,妄自分町畦。 先生克己学,不起一念私。 斯道愈光新,渠用夸扬眉。

复制 程洵 《潘提刑生日四首用以介眉寿为韵》

白竹桥

形式:

向来过此日流金,今日重来雪满林。 轻弃箪瓢贪斗粟,区区奔走愧初心。

复制 程洵 《白竹桥》

和正思赠别

形式:

同途欣得友,欲别惜分襟。 去路无多远,离觞不厌深。 游鳞寻旧壑,倦翼带归音。 有底凄凉甚,风霜搅客心。

复制 程洵 《和正思赠别》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