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治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可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治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治他们不一定再肯治战争卖命了。

  本诗开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业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业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业、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在“江东子弟今虽在,肯治君王卷土来”句中王安石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也不会再替他卖命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治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说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业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治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治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治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业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安石介绍和王安石诗词大全

诗人: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
复制作者 王安石
猜您喜欢

雨后为山亭独卧

形式: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复制 叶梦得 《雨后为山亭独卧》

闻莫尚书周侍郎已自鄂州过江入汉上

形式:

再见狂胡力请平,将军无事罢屯营。 传军已割淮壖地,牙帐仍收鄂渚兵。 胜日身犹堪杖策,衰年耳自厌鸣钲。 角巾初了东归约,安用区区岘首名。

复制 叶梦得 《闻莫尚书周侍郎已自鄂州过江入汉上》

将至建康将佐出迓

形式:

遥怜部曲远相迎,犹记当年骠骑营。 莫作扬州贵人看,箭声聊听饿鸱鸣。

复制 叶梦得 《将至建康将佐出迓》

徐惇济书报尝过余石林

形式:

绕涧新添数百竿,故人书为报平安。 似闻谡谡山风响,正想阴阴夏簟寒。 老大不能穷蠹简,归来便拟挂尘冠。 一杯且觅林间约,莫枉山王废旧欢。

复制 叶梦得 《徐惇济书报尝过余石林》

徐惇立相过

形式:

茅斋一曲傍寒湾,邂逅终年伴我闲。 契阔易惊成岁月,追寻空复望江山。 暂留客枕听疏雨,遥想吾庐掩旧关。 落莫归心谁与话,坐谈聊为起衰颜。

复制 叶梦得 《徐惇立相过》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