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注释
兰山:一作“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
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一作“清境”。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洲:又作“舟”。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不禁心中悲戚,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题中的“张五”指谁,历来有争议。一说指张諲。张諲曾隐居于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北对万山(一说兰山),因登临以望张五,并写此诗寄意。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山中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注释

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一作“清境”。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荠:荠菜。洲:又作“舟”。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苕溪渔隐丛话》引《复斋漫录》语:颜之推《家训》云:“《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荠’。故戴皓诗‘长安树如荠’。有人《咏树》诗:‘遥望长安荠’,此耳学之过也。”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兰)山》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乃知孟真得皓意。 《王孟诗评》:刘云:朴而不厌。 《升庵诗话》:《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自是俊语。梁戴皓诗“长安树如荠”,用其语也。后人翻之益工,薛道衡诗:“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孟浩然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唐贤三昧集笺注》:刘云:“时见”二句,其俚如此。 《唐贤清雅集》:超旷中独饶劲健,神味与右丞稍异,高妙则一也。结出主意,通首方着实。 《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孟浩然介绍和孟浩然诗词大全

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
复制作者 孟浩然
猜您喜欢

题僧扇二首

形式:

湖水泠泠山日低,上方台殿古城西。 春游记得前年事,醉卧竹房听鸟啼。

复制 史鉴 《题僧扇二首》

挽吴都督四十韵

形式:

文皇临御日,震怒灭残胡。 下诏求名将,惟君冠武夫。 扬旗频扈从,略地效驰驱。 左广兼追蓐,前茅特虑无。 交绥斩当户,围合走单于。 马骤黄砂碎,膏涂白草枯。 穷兵逾遬濮,喋血度余吾。 入塞长歌凯,还京促献俘。 成功由力战,制胜叩神谟。 爵禄初行赏,山河拟剖符。 丽城分甲第,报宴出宫壶。 倭寇侵辽碣,妖尼煽益都。 徂征连得隽,元恶尚逋诛。 荆楚重防守,江淮更转输。 登台躬讲武,鸣鼓榜衔舻。 叔子风流远,公孙政绩殊。 散金周下士,枉驾礼寒儒。 画壁悬犀甲,华裾被鹿卢。 精光腾闪爚,尘土暗模糊。 受命南中讨,麾军陇右趋。 瘴云披立帜,蛮鸟避弯弧。 铎鞘难施巧,罗罝喘未苏。 罪人斯授首,获丑放为奴。 郡县斜通海,雷霆直过泸。 浪夷来铸剑,越睒贡调驹。 帝念勤劳久,才宜翊赞须。 禁垣留宿卫,督府管机枢。 盈满常思惧,挥谦每自图。 封章陈老病,舟楫渺江湖。 鄂主园林旧,蘋溪水石俱。 花枝迎舞袖,香月照吹竽。 暮景优游乐,浮生奄忽殂。 庙堂咸悼惜,部曲尽惊呼。 赐葬恩偏厚,星移冢易芜。 冈形侔伏虎,宰树集啼乌。 惨淡悲风起,凄凉落日晡。 爪牙嗟已矣,边鄙属多虞。 往事于今异,雄心死后孤。 有知应指发,如在盍捐躯。 狂客忧时泪,衣巾为尔濡。

复制 史鉴 《挽吴都督四十韵》

断桥分手二首

形式:

日暮桥边酒棹回,更因残唱送余杯。 人生易老春光暮,能为看山几度来。

复制 史鉴 《断桥分手二首》
类型:

丙午岁予初度题像

形式:

自我得尔来,忽忽已三载。 忧乐不相关,贫病安能浼。 兹辰遇初度,举酒一相洒。 我貌日就衰,尔颜长不改。 过此复几时,应知愈不逮。 观者问为谁,曰我咸疑绐。 惟余旧亲识,追想为尔拜。 茫茫天地间,岁月不相待。 终当委运去,谁亡复谁在。 谓是无所知,言非亦何解。 一笑两茫然,浮萍渺沧海。

复制 史鉴 《丙午岁予初度题像》
类型:

杜东原酬意图 其一

形式:

美哉延绿亭,水竹含清秀。 中有鹿冠翁,枕书眠白昼。 云卿通家子,翘思远相候。 执手问平安,呼童列觞豆。 况当二阴月,大火将西流。

复制 史鉴 《杜东原酬意图 其一》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