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州第一绿菜,葆青馈的拼音版

  • zhōu
    绿
    cài
    bǎo
    qīng
    kuì
  • zhào
  •  
     
     
     
    fēi
    hóng
    qīng
    dào
    wàn
    kōng
    yán
    xiǎng
    fēng
    shuǐ
    jiàn
    xuě
    shēng
    huā
    hán
    yún
    dèng
    chóng
    dié
    tái
    jiàn
    shān
    zhōng
    sàn
    jìn
    hóng
    huāng
    qiū
    qiǎn
    yún
    lán
    xīn
    xiāng
    jūn
    huá
    cāng
    cuì
  •  
     
     
     
    hǎo
    yuè
    míng
    sōng
    chuī
    xiān
    jìng
    yīng
    féng
    xiān
    jìn
    dào
    chūn
    xiān
    zhāi
    shí
    wǎn
    fàn
    zhī
    yóu
    cuì
    cǎi
    fāng
    rén
    shī
    mèng
    lěng
    píng
    chí
    xiǎng
    wēng
    zuì
    shí
    shàng
    cóng
    cóng
    yáng
    fān
    zhōng
    dàn
赵熙介绍和赵熙诗词大全

赵熙

赵熙,字尧生,别号香宋,四川荣县人。清光绪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转官监察禦史,有直声。民国后,退居荣县,修志讲学外,唯以读书吟咏为事。诗词书法,俱为海内所重,有《赵熙集》传世。...
复制作者 赵熙
猜您喜欢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

形式:

“颜子不迁怒,不二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三十三

形式:

马子莘问:“‘修道之教’,旧说谓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此意如何?” 先生曰:“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何须要圣人品节?却是不完全的物件!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谓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若如先儒之说,下面由教入道的,缘何舍了圣人礼、乐、刑、政之教,别说出一段戒慎恐惧工夫?却是圣人之教为虚设矣。” 子莘请问。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此‘教’字与‘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之‘教’同。‘修道’字与‘修道以仁’同。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下面‘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三十三》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八十

形式: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八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四

形式:

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四》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五

形式:

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鉣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鉣、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五》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