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 题上卢桥

清泉犇快,不管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 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晏元献,晏小山,黄山谷,辛稼轩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小山尤多。 上卢桥:在江西 上饶境内。 “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碍”句:宋·王安石《江》诗:“逆折山能碍,奔流海与期。”清泉,四卷本乙集作“清溪”;不管,不许。 十里:四卷本乙集作“千里”。 更着:再加上。 “古今陵谷茫茫”句:高山深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晚唐·韩偓(wò)《乱后春日途经野塘》诗:“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 耕桑:田地。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上阕起韵赋写泉水,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一景。他将泉水写得生气淋漓,气势不凡。先着一“清”字状其色,再以“犇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转出一境,以青山试图阻碍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一种乐观、倔强的性格。接韵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将一幅平常的山水画点染得清幽秀美。上阕写景的特色,在于动静交错,生气栩栩,体现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 下阕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他因上卢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作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作引子。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卢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这是先立其大,再言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 此词虽是随意点染,却也颇见理路,饶有趣味,写景兴叹,都臻上乘。而它的因小见大的思路,也表明了作者这一时期从大处、从根本处领略人生的情思趋向。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徐北文:仅以描写风光而论,这件小品,写得声色俱佳。如此风光明媚之中,也忘不了“形胜”、“兴亡”,憨直热衷之情可掬。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辛弃疾介绍和辛弃疾诗词大全

诗人: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
复制作者 辛弃疾
猜您喜欢

贺美之见访

形式:

贺家湖上看稽山,影落芙蓉清镜间。 天宝诸公同祸乱,四明狂客自高闲。 翠华南幸几亡国,紫气西来欲满关。 今我逢君重吊古,酒船明月且忘还。

复制 姚绶 《贺美之见访》

陈园二首 其二

形式:

黄埃赤日满人寰,扰扰浮生竞往还。 何似衡门修竹下,卷帘闲坐看青山。

复制 姚绶 《陈园二首 其二》

暮春郊行

形式:

春暮郊行溪日斜,隔林烟火是田家。 相逢尽说耕桑计,那有闲人扫落花。

复制 姚绶 《暮春郊行》

武侯出师表

形式:

王业偏安日,文章尔独醇。 谆谆似伊训,初志亦耕莘。

复制 姚绶 《武侯出师表》

自钱塘门抵浙江驿望西湖诸峰

形式:

不见湖山已七年,湖光山色两依然。 青鞋自踏芙蓉露,画桨谁冲翡翠烟。 目断苏堤新柳外,僧归天竺旧峰前。 丁宁春勿堂堂去,有待重来醉管弦。

复制 姚绶 《自钱塘门抵浙江驿望西湖诸峰》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