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宫曲·梦中作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窗儿半掩,幽深的梦境朦胧迷茫,好像苏小小的歌声刚刚停歇,又好像才和神女欢会在高唐。夜风吹入轻罗帐,透过疏朗的窗棂,使人清爽,月光如水映照着纱窗,面前隐隐约约出现了她淡雅的形象,仿佛还能闻到她那兰麝般的余香。这一切都唤起我思量,本想不思量,又怎能不思量?

注释
歌罢钱塘:用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故事。北宋词人司马槱的《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中有“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之句。钱塘,即杭州,曾为南宋都城,古代歌舞繁华之地。
赋罢高唐: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古云梦泽中。相传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与其欢会,见宋玉《高唐赋》。
罗帏:用细纱做的帐子。
疏棂:稀疏的窗格。
缥缈:隐约、仿佛。梨花淡妆:形容女子装束素雅,像梨花一样清淡。此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诗意。
依稀:仿佛。兰麝:兰香与麝香,均为名贵的香料。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梦本身就有惝恍迷离的意味,何况是“幽梦”;“幽梦”后着“微茫”二字不算,前方还以“半窗”作为限制。这一先声夺人的起笔,绘出了朦胧、悱恻的氛围。两处“罢”字,见出梦影残存,言下有无限惆怅。使用钱塘歌、高唐赋两个典故,并不表示梦境中出现的女子是妓女或仙鬼,仅说明男女双方情意绸缪,而这种欢会除了梦中以外,生活中几乎不存在机会。诗人故示朦胧,是为了留护这种只有两心才知的秘密细加品温,却也显出不能实实在在地占有的隐痛。

  前文是似梦非梦,半醒不醒。“风入”的三句,渡人觉醒,迎接诗人的是现实世界的一片凄清。“罗帏”、“疏棂”、“纱窗”,同风、爽、月这些清晰切近的感觉印象搭配在一起,是对“幽梦”的反衬,含有诗人独处独宿的孤单情味。再入梦已不可能,他却执著地追寻着前尘旧影。缥缈的幻觉中得以如愿,不仅如见其人,而且如闻其声。“梨花淡妆”、“兰麝余香”,补出了“半窗幽梦”的内容,见出幽梦的可恋,也见出诗人的多情。有色有香,却“缥缈”、“依稀”,这种幻觉正反映了梦境在心灵上留下的强烈刺激。当然,妆而淡,香而余,似实似虚,若有若无,这本身就说明了醒后的追忆与梦境的感受已存在着偏差,不用说梦境与生活的实情更是相去甚远。作者虽是不露声色地平静叙出,字外却存着无限的怅惘与伤心。

  末尾三句,“唤起思量”不言而喻。“待不思量”是由于思量太苦,也是诗人故作铁石心肠。因为“怎不思量”,爱情的力量岂能抗拒!三处“思量”,经历了一个“一无一有”的曲折,通过这欲罢不能的一笔,更见出了诗人的一往情深与愁绵恨长。

  这支散曲题目为“梦中作”,当然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不过从全篇内容来看,当是出梦后回忆时所作。看来这并非作者留梦心切,神智惝恍,产生了错觉;而正是所谓“直道相思了无益”(李商隐《无题》),才故意给它披一件“梦”的外衣。诗人以婉丽的笔墨,借幽梦写情愫,欲处处掩抑心灵的伤口;但天下的至情、深愁,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感的。清人乐钧有首《浪淘沙》,其下阕不约而同,恰恰可以作为本曲的缩影,故抄录于下:

  “昨夜枕空床,雾阁吹香。梦儿一半是钗光。如此相逢如此别,怎不思量!”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郑光祖介绍和郑光祖诗词大全

诗人:郑光祖

元平阳襄陵人,字德辉。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工杂剧,与马致远、关汉卿、白朴称四大家。有《倩女离魂》、《王粲登楼》、《周公辅政》、《梅香》等。...
复制作者 郑光祖
猜您喜欢

送刘使君任江南提学

形式:

儒臣衔命出文昌,手握灵蛇比夜光。 公宴有诗称邺下,高谈名理重丹阳。 星连斗野纯钩现,马到阊门疋练长。 但使元和能振俗,起衰何止变齐梁。

复制 毛奇龄 《送刘使君任江南提学》
类型:

奉和宗藩博尔都雨中见怀原韵

形式:

春街三月雨霏霏,遥忆春星隐少微。 华馆近天开处密,宫车尽日度来稀。 兰分垄坡萦青幔,水涨河桥覆碧衣。 羞煞梁园倦游客,凌云未献赋俱非。

复制 毛奇龄 《奉和宗藩博尔都雨中见怀原韵》

送钱刑部提学贵州

形式:

都官视学本含鸡,帝里春风惜解携。 五卫兵逾关索岭,诸生试待犵獠溪。 城连箐竹蛮云暗,岩畔芭蕉瘴雨迷。 一曲湘灵应听去,龙荒原在洞庭西。

复制 毛奇龄 《送钱刑部提学贵州》

寄山右方伯

形式:

太原行省领方州,况复开藩在晋丘。 经国不须搜粟尉,安疆重藉富民侯。 编图户列中条尽,转饷船随砥柱流。 若问汾阴千载胜,白云犹是汉时秋。

复制 毛奇龄 《寄山右方伯》

早朝和韵

形式:

端门高启傍青霄,待漏初回金水桥。 彩仗暗排双阙丽,玉阶徐引一灯遥。 风飘御琯疑鸣凤,寒动朝衫许覆貂。 只愧仙盘频赐露,侍臣有渴未曾消。

复制 毛奇龄 《早朝和韵》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