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上篇

《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古人学书,学其二处,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恶处,如今人作颜体,乃其可慨然者。
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兰亭序》虽是楷书与行书的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有了这种“以吾之不可学人之可”的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重要的是他在书写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两句话,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苏东坡先生说:“大字书写难以达到结体严密不散,小字书写难达到结体宽绰疏朗。”像王羲之的《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等就是这样。先秦古物器皿上的文字,蝌蚪篆文,紧密而不散,如焦山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大唐中兴颂》、李斯所书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文的《峄山石刻》等。近人能够兼有二美的,如杨凝式的楷书与行草书,徐铉的小篆。这虽然不被俗人认可,但书法毕竟应当如此。正如人在目眩之时,五色难辨,等到神情安静,意定神闲之时,青黄皂白,就自然分明。学习书法经常临摹,可以做到形似。重要的是要多取古人法帖本细细品读,做到心领神会,才能到达妙境。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做到神似。 学习书法过分强调端正,则受制于法度;侧锋能求得妍美,但往往容易左工而右病。古人临《兰亭序》、《孔子庙堂碑》,都以淡墨临摹一遍,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如何用笔,如何回腕收笔,藏锋蓄势。如果是浓墨临摹,仅得其笔中意趣罢了。今人只见浓墨帖本,用笔多半是收笔蓄势,锋不外露,所以用秃笔临摹,岂不知古代书家作书时,笔锋尖锐,这恰是古人没有传给后人的秘诀。 作书时意在笔先,心使手,手运笔,写出来的字才能合乎书者心意。古人作书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只是用笔熟练罢了。 草书的妙处,须学书人自己体会,学得久了,就会明白。池水尽墨和用笔成冢的故事,并非胡乱编造出来的。 作书要宁拙毋巧。当前年轻人学书,宛如新娘子梳妆打扮,花枝招展,到底缺少贞女烈妇的端庄稳重之态。 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再广泛吸收圣贤哲人的学问,作品才能成为可贵。如果胸无点墨,即使笔墨达到钟繇、王羲之的水平,也只是一个写字匠而已。我曾经说过:读书人做什么都可以,只是不可俗气,一旦庸俗便不可救药了。 写字有笔法,就像禅诗中有“诗眼”一样,具有把握诗眼的能力,才算懂得诗。凡学习书法,要先学会用笔。用笔的方法,要采用双钩或回腕执笔法,掌要虚,指要实,用无名指抵住笔管,这样才有力。古人学习书法不全在于临摹,他们将前人的字张贴在墙壁上,直到看得入神,下笔就会轻松自然。字写好了,加上自身学养的提高而无世俗之气,然后进行创作,则可作为别人学习的范本。学习书法须熟读魏晋书法墨迹,心领神会,自然可得古人笔法。要学习草书,须精通楷书,知道下笔向背,这样就会懂得草书用笔和结字法则,写好草书就不算难事了。 肥腴的字要有笔,瘦硬的字要有墨。古人学习书法,兼学这两方面,今人学习书法,肥与瘦都是病,还常学某人拙劣的东西,像今人学颜体就是如此,让人感慨不已。 楷书要如快马入阵,有草书的爽快,草书要出规入矩,有楷书的法度,这是古人书法的妙处。书法的工拙因人而异,但毕竟阅历深厚、笔法娴熟、心意恬淡的人,才能进入精妙之境。

注释

周公: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姓姬名旦,又称周公旦。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幼,其摄政,史称“周公辅成王”。睿圣:圣明,明智。 蔽于一曲:蒙蔽于片面,受限于一隅。或说因一叶而障目。 鲁之闭门者:《诗·小雅·巷伯》传云,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嫠妇又独处于室,暴风雨至而室处,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人。居柳下,谥惠。相传有一次他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受冻,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却未生淫乱之心。这里借鲁之男子“闭门不纳”和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说明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学习书法当师古人之意,而莫拘于形迹。 以开字中眼目:指将“永”字的八种笔画,作为汉字构成的基本部件,以此作为汉字书写的规范。 大结密而无间:结构紧密而不散疏。 宽绰而有余:结体疏朗而宽松。 《东方朔画像赞》:小楷法帖,为王羲之所书。 《乐毅论》:王羲之所书小楷法帖。 《兰亭禊事诗叙》:即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瘗鹤铭》:著名的摩崖石刻,字势雄强秀逸,是隶书向楷书转变时期的重要刻石。它是一方悼念仙鹤的摩崖石刻。 《中兴颂》:即《大唐中兴颂》,唐刻石,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上。 《李斯峄山刻》:即《峄山碑》,李斯书,字形较长方,笔画均匀,为小篆法书。 杨少师:即杨凝式。五代书法家,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今属陕西)人。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 徐常侍:即徐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字学家。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窘于法度:受制于法度,受技法的约束。 《孔子庙堂碑》:唐武德九年(629年)刻。虞世南撰并书,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作品。 墨池笔冢:笔成冢:宋朱长文《续书断》云:“释怀素字藏真,长沙人也,自云得草书三昧。始其临学勤苦,故笔颓萎,作笔冢以瘗文。”墨成池: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张芝:字伯英,东汉时敦煌人,好书,善章草。索靖:西晋书法家。字动安,敦煌人,张芝的姐孙。 元常:即钟繇。字元常,三国时魏书法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逸少:即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人称“王右军”。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丰腴的字要有笔,瘦硬的字要有墨。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论书》是从《山谷文集》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黄庭坚的书法思想与苏轼主张差不多。他主张学书不要模仿古人,要表现人的性情等。“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即是他的艺术观点。他讲求书法创作上要进行禅宗功夫的修炼,尤其是对草书的创作,要潜心冥会,先除去俗气,然后上逼魏晋人书法所具有的逸气,达到超俗绝尘的境地。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黄庭坚介绍和黄庭坚诗词大全

诗人: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
复制作者 黄庭坚
猜您喜欢

送彭大年真人祀东海东岳东镇

形式:

国典崇常祀,名山仰岱宗。 圣王钦所遣,使者肃惟恭。 礼自唐虞秩,神知造化钟。 天门开巀嵲,日观上巃嵷。 零雨行清道,浮云起荡胸。 宿斋分鹤帐,朝飨发鲸钟。 吹溢安歌进,灵来卫仗从。 御香分晻霭,佩玉响瑽瑢。 美荐怀椒糈,精诚奠璧琮。 东流瞻巨海,列镇到诸峰。 瀛岛遥相望,仙人或此逢。 岳祇调虎豹,水怪帖鱼龙。 星坠祠光白,烟涵瑞气浓。 振衣临浚壑,飞盖拂长松。 庶物消馀沴,洪河复故踪。 年祥报齐鲁,地宝出雷澭。 嘉泽群方洽,明时百职供。 回车宜访问,弭节可从容。 世祚祈千亿,元功赞九重。 禁庭归福处,有待颂东封。

复制 张翥 《送彭大年真人祀东海东岳东镇》

寄题顾仲瑛玉山诗一百韵

形式:

治理逢熙运,钦明仰圣皇。 至仁侔覆载,上德配轩唐。 大业勤宏济,元臣协赞襄。 贤科收俊造,庭实璨圭璋。 入贡徕符拔,仪韶下凤凰。 普天均雨露,绝域总梯航。 每念京师食,遥需漕府粮。 神妃所庇护,飓母敢飞扬。 前队貔貅发,先驱罔象藏。 冷飙鼓万舵,朱火耀连樯。 帝策申嘉惠,祠官按典常。 赏劳兼湛濊,旌烈特巍煌。 仆本中林士,久陪东观郎。 遂叨乘驿传,遍与礼灵场。 簜节雕龙饰,华旗画隼翔。 冲流度鄞越,陟险过泉漳。 缅彼湄洲屿,崭然钜海洋。 蛟穿崖破碎,鲸蹴浪撞搪。 震鼓轰空阔,奔帆截渺茫。 岛夷迎使舸,瘴雾避天香。 嘉荐歆芬苾,阴功助翕张。 精诚致工祝,景贶答祯祥。 贾舶倾诸国,舆图奄八荒。 身虽距闽峤,志已略扶桑。 裴洞三生梦,温陵十月凉。 兹游平昔冠,夙愿一朝偿。 女髻皆殊制,蛮音各异乡。 地偏宜荔子,人最贵槟榔。 酿鹿肥漂酒,浇蚝液满房。 招贤簇车骑,挥扫积缣缃。 穷腊才竣事,暄春始趣装。 剑津传警急,汀贼起狓猖。 獠砦旋戡定,藩垣慎捍防。 思亲弥切切,行役更遑遑。 狐死嗟奚首,龟占喜允臧。 封崇晏坞内,木拱计峰旁。 薄宦祇牵率,孤踪易感伤。 暂为江左客,谁洒墓头浆。 逝矣川涂阻,凄其涕泪滂。 南园恰啼鴂,北路复鸣螀。 粤若娄东邑,由来汉太仓。 机云存故宅,吴会画雄疆。 遁迹晞高士,遗风挹让王。 厥田尤沃衍,比岁适丰穰。 老我张承吉,新知顾辟疆。 闻君占形胜,筑室恣徜徉。 铁笛留严客,青钱乞泰娘。 杏鞯红叱拨,兰柱绣鸳鸯。 辟径通佳处,栽桃带柳塘。 修梧羽葆盖,美竹碧琳琅。 列岫浓螺色,澄湖净镜光。 鸟边岚漠漠,鱼外水泱泱。 鹤驻游仙馆,鸾鸣种玉冈。 投竿钓月槛,隐几读书床。 云结芝英秀,花团桂树苍。 舫斋青筱箔,渔舍绿苔墙。 栋宇环相属,园池郁在望。 直疑金谷墅,还似辋川庄。 未获窥诗境,相邀到草堂。 开樽罗绮馔,侑席出红妆。 婉态随歌板,齐容缀舞行。 新声《绿水》曲,秾艳《大堤》倡。 宛转缠头锦,淋漓蘸甲觞。 弦松调宝柱,笙咽炙银簧。 倚策骖联辔,钩帘烛绕廊。 僰僮供紫蟹,庖吏进黄獐。 卜昼宁辞醉,留欢正未央。 分司莫惊坐,刺史欲无肠。 是集俱才彦,虚怀共颉颃。 珠玑散咳唾,律吕应宫商。 郑老经术富,于仙词翰长。 琦初灯并照,郯华骥同骧。 璧色笺毫健,吟篇彩绘彰。 拈题争点笔,得句倏盈箱。 劲敌千钧彀,精逾百炼钢。 语奇凌鲍谢,体变失卢杨。 瑛甫早有誉,亨衢那可量。 抟扶看怒翼,腾达待蜚黄。 既笃朋情重,仍持雅道昌。 披襟视肝胆,刻琰播文章。 永契欣依托,衰踪顿激昂。 盍簪承伟饯,授简藉馀芳。 自鄙冥搜拙,徒令属对忙。 端如享敝帚,何异贮奚囊。 谈笑聊堪接,赓酬曷足当。 吾犹郐以下,公等楚之良。 瓠落浑无用,艰难寔备尝。 拟为覂驾马,竟作触藩羊。 箸力频驰骛,功名几慨慷。 不嫌成晚合,深幸际时康。 邂逅因斯会,暌违又一方。 匆匆把别袂,眷眷赋河梁。 鸿雁清秋日,蒹葭昨夜霜。 关山凝朔气,星斗丽寒芒。 疾病家多难,归休岁亦阳。 苦心甘寂寞,短发任苍浪。 漏屋愁荷盖,尘衣惜蕙纕。 杜陵非固懒,贺监岂真狂。 回首长追忆,缄诗远寄将。 乾坤浩今古,此意讵能忘。

复制 张翥 《寄题顾仲瑛玉山诗一百韵》

元日灵台官以初四日己酉时享遂以岁除日受誓于中书乃免朝贺纪诗八韵

形式:

清庙当春享,彤庭放早朝。 扈鸣更历正,龙集转寅杓。 瑞日开黄道,卿云映绛霄。 八方周象译,九奏舜箫韶。 炉暖香生术,杯红酒泛椒。 新符郁垒换,候琯女夷调。 有待宽书下,行看战甲销。 衰年今可隐,归老故山樵。

复制 张翥 《元日灵台官以初四日己酉时享遂以岁除日受誓于中书乃免朝贺纪诗八韵》

分题送京兆赵耕师尹之临安路帅府照磨得通海湖

形式:

万顷平湖碧,浮光映泬㵳。 秀山纯漫影,沧海暗通潮。 瘴黑云相荡,春澄雪未销。 润沾蒙部阔,川合洱河遥。 粳稻收田利,蒲鱼入市饶。 雨归龙气湿,晴浴鹤媒骄。 夹树迷深箐,流花落野椒。 毡来蛮妇漂,船放僰僮桡。 帅阃开荒甸,英才屈下僚。 此心同逝水,日夜向东朝。

复制 张翥 《分题送京兆赵耕师尹之临安路帅府照磨得通海湖》
类型:

送刘贞庭总管之嘉禾

形式:

牧守膺民寄,循良不数公。 使君新建隼,御史近乘骢。 内府声华著,专城控制雄。 老成归物望,清切简宸衷。 紫绶盘铜虎,朱幡拥画熊。 焚香迎父老,骑竹走儿童。 槜李名藩古,勾吴地利通。 粤从师次后,俱在震邻中。 水暗台隍月,云寒鼓角风。 蛮氛犹涨黑,战血未消红。 圣主方图治,台司亦即戎。 频烦纶綍下,次第甲兵空。 公等宜宣力,王臣固匪躬。 关防先武备,国计务农功。 黄霸徵当最,阳城考欲同。 苍旻飘劲气,白日照精忠。 万象天枢北,三山海市东。 旱龙俄作雨,阳凤已鸣桐。 善政风须变,虚襟理自融。 平生经世志,要似节轩翁。

复制 张翥 《送刘贞庭总管之嘉禾》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