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岩潭

潭深净如练,宛然鱼自见。
独怜蓑笠翁,错下银钩线。

诗人:董天庆

董天庆,罗阳(今浙江瑞安)人。举宏词科,徽宗时曾知青州(清雍正《泰顺县志》卷七)。...
复制作者 董天庆
猜您喜欢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形式: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味苦寒)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苦寒)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栝蒌实大者一个(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味咸寒)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眼,汤用五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温)芭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温)贝母三分(味辛苦平) 右件三味为末,内芭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苦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干姜三两(辛热)栝蒌根四两(苦寒)黄芩三两(苦寒)牡蛎二两(熬,咸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黄芩(苦寒)干姜(辛热)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黄连一两(苦寒)大枣十二枚(掰,温甘)甘草三两(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味辛苦)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大枣十枚(掰,甘温) 右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代赭石一两(味苦寒)大枣十二枚(掰,甘温)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白术三两(味甘平)人参三两(味甘温)干姜三两(味辛热)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味苦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甘草(炙,味甘平)干姜(味辛热)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人参二两(味甘温)半夏半升(洗,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棱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生姜三两(切,辛温)甘草二两(炙,味甘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人参二两(味甘渴)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论 ·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形式: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伤寒论 · 辩脉法

形式: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目闰,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辩脉法》

伤寒论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形式: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形式: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枳实五枚(苦寒,炙)芒硝三合(咸寒) 右四咪,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甘平)茯苓(甘平)阿胶(甘平)滑石(碎,甘寒)泽泻(甘咸寒)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方 蜜七合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自必发黄,茵陈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苦微寒)栀子十四枚(掰,苦寒)大黄二两(去皮,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辛热)人参三两(甘温)生姜六两(切,辛温)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麻人丸方 麻子人二升(甘平)芍药半斤(酸平)枳实半斤(炙,苦寒)大黄一斤(去皮,苦寒)厚朴一斤(炙,去皮,苦温)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右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栀子蘖皮汤方 栀子一十五个(苦寒)甘草一两(甘平)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甘温,去节)赤小豆一升(甘平)连轺二两(连翅房也,苦寒)杏仁四十个(甘温,去皮尖)大枣十二枚(甘温)生梓白皮一升(苦寒)生姜二两(辛温,切)甘草二两(炙,甘平)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