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
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公元851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

调角:犹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尽或占尽的意思。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凉州》也有作《梁州》的。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此水:不确指,可能指黄河。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黄生:前后两截格。凡五言律,首尾相称、位置停匀者,正调也。前半警策,后半更不用力,如此诗及岑参《寄严许二山人》诗者,变调也。后半亦非不用力,但声势气局为前段所摄,只以平平衬带过去耳。(《唐诗矩》) 俞陛云: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有顿挫。亦高格之一也。前半首言正秋寒绝塞、角声横断之时,登戍楼而凭眺:近望则阴山之麓、明妃香冢、青草依然;远望则白日西沈、云天低尽处,约略是甘凉大野。五六乃转笔写登楼之客,因大漠销兵,行人无阻,乃能作出塞壮游。末句愿蕃人向化,如水向南流,与“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同一诗人忠爱之思。(《诗境浅说》)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张乔介绍和张乔诗词大全

诗人:张乔

张乔,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全唐诗......
复制作者 张乔
猜您喜欢

仙杏山

形式:

仙人药光明夜烛,种杏碧山如种玉。 春风裂石凤收花,赤颊离离照山谷。 卿云承日作阴润,猛虎守山防采斸。 高真筐篚入时贡,拜望通明荐新熟。 珠旒颔首一破颜,气压蟠桃羞若木。 自从移植近星榆,山水无光灵鬼哭。 长松枯倒流液尽,棹赖牵藤多朴樕。 我思百年访灵异,羽褐虽存言语俗。 本非民土宰官身,欲断人间烟火谷。 行寻幽洞觅丹砂,傥见臞仙骑白鹿。 便应执帚洗仙坛,不用纤纤扫尘竹。

复制 周邦彦 《仙杏山》
类型:

芝术歌

形式:

华阳之天诸洞府,阿穴便门迷处所。 三君谒帝不知还,帐冷祠空遗鹤羽。 玉津宝气久成腴,灵术神芝时出土。 日精潜烛山自明,人力穷搜神不与。 前年栋挠作新宫,坎坎空岩响斤斧。 君来胎禽舞海雪,君去山云杂川雨。 是生朱草示尘寰,故遣樵青入林莽。 檗膏紫漆自坚栗,下附天苏蟠石坞。 肉人但恐奇祸作,药笼复忧神物取。 庐陵太守蕴仙风,健骨清姿欲飞举。 阴功除瘼民已悦,灵药引年天亦许。 愿因服饵断膏粱,未让南华养生主。

复制 周邦彦 《芝术歌》

游定夫见过晡饭既去烛下目昏不能阅书感而赋之

形式:

烟草里门秋,暮气幽人宅。 遥知金轮升,户牖粲虚白。 风驱云将来,市声落几格。 连曹属解鞚,一饭已扫迹。 馀膻未洁鼎,傲鼠已出额。 铜英洗病眼,乌舄畏断册。 已为儿辈翁,兹事岂不迫。 昔见羡门生,童子身三尺。 捐家问道要,颛声不好剧。 颇观鸟迹书,保气如保璧。 贪饵投祸罗,煎丝废前绩。 上惭玄元教,溘死有馀责。 浊镜在两眸,看朱忽成碧。 当时方瞳叟,变灭云雾隔。 肝劳忧久痼,瞑坐救昏幕。 尚须文字间,侵尽百年客。 非图瞩秋毫,所要分菽麦。

复制 周邦彦 《游定夫见过晡饭既去烛下目昏不能阅书感而赋之》
类型:

开元夜游图

形式:

潞州别驾年十八,弯弓射鹿无虚发。真龙绝水鱼鳖散,参军后骑凫鸥没。 咸原瑞气映壶关,城南书生知阿瞒。解鞍下马日向夕,炙驴行酒天为欢。 坐上何人识天意,擪帽破靴朝邑尉。旄头夜转紫垣开,太白光芒黄钺利。 万骑齐呼左右分,将军夜披玄武门。鏖兵三窟尽妖党,问寝五门朝至尊。 羽林萧萧参旗折,太极瑶光净烟雪。杀身志在攀龙鳞,唾手成功探虎穴。 麾下且侯李与王,轻形玉带持箙房。晋文赏功从悉录,汉光道旧情无忘。 与宴宫中张秘戏,复道晴楼过李骑。连催羯鼓汝阳来,一抹鲲弦薛王醉。 玉阶凄凄微有霜,天鸡唤仗参差光。宜春列炬散行马,长乐疏钟严晓妆。 清丝急管欢未毕,瑶池八马西南出。扪参历井行道难,失水回风永相失。 君不见当时韦杜间,呼鹰走狗去不还。坐间年少莫大语,临淄郡王天子父。

复制 周邦彦 《开元夜游图》

谩成其一

形式:

举头万籁号,弹指万籁寂。 欲寻所归方,变灭了无迹。 古今何足云,浩劫同一息。 曾闻不迁义,贞定非木石。 至乐谅难名,所恨罗縠隔。

复制 周邦彦 《谩成其一》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