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鬓发已是斑白稀疏,独坐于屏风之间,看着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亮这寂静深夜。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注释
毵(sān)毵:毛发细长稀疏。
绛(jiàng)蜡:红蜡。
暮酣(hān):夜长。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此诗描写了作者独处在屋子里,独坐屏风前的所感所思。诗中寓情于景,用平淡自然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江南人意识不会变,诗人的思乡情不会变。所以,诗人在“忽听春雨”之后,自然会“忆江南”。“忽听”二字不可忽略,极富感情色彩。从前三句看,诗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闷的,乡思是浓烈的。“忽听”使诗人的感情来个大转变,于寂寞中忽然听到春雨来临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使其精神为之一爽。色调也开始由暗淡变为明快,这是给诗人带来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

  诗人“忆江南”,不仅仅是因为春寒犹在的北国比不上“杏花春雨江南”,而主要是因为诗人年纪老大、仕途坎坷。诗人在翰林时“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一些同僚“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谗言一时不能奏效,“则相与摘集(虞集)文辞,指为讥讪”。在此种情况下,诗人时时想退出政坛,告老还乡。

  全诗言语平淡而自然,但却含有丰富的底蕴,浓浓思乡之情藏在淡淡哀愁之中。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虞集在朝廷任翰林官时所作,具体时间不详。公元1319年(虞集于延祐六年)时年49岁时,入翰林为院官,一直到元文宗在至顺三年(1332年)驾崩,诗人时年59岁,告病回乡。从诗的内容看,当为诗人任翰林官时的中后期作品。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虞集介绍和虞集诗词大全

诗人:虞集

元临川崇仁人,字伯生,号邵庵。先世为蜀人。宋亡,父汲侨居崇仁。少受家学,读诸经,通其大义。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议学校事,主张学官当用经明......
复制作者 虞集
猜您喜欢

芝山别意

形式:

晚山黄菊满山房,送客郊原野气凉。 十幅布帆随鸟影,一川图画载舲航。 秋风祖道归心急,夜雪催诗赏兴狂。 好事歌成碑在口,王家父子正相当。

复制 张撝 《芝山别意》

和看云庄楼壁旧题

形式:

舒眼层楼表,归心强自宽。 山回江势曲,树密雨声寒。 北使君需急,东游客兴阑。 最怜苗未格,空忆舞阶干。

复制 曹文晦 《和看云庄楼壁旧题》

九月一日清溪道中二首

形式:

老树依沙岸,柴门上下邻。 断桥归郭路,细雨过溪人。 白鹭双飞去,黄花数点新。 惜无遗世友,联句坐苔茵。

复制 曹文晦 《九月一日清溪道中二首》

开岩寺

形式:

一个长松在,入门先自清。 旧题犹在耳,重到岂胜情。 杰阁依岩出,幽泉绕竹鸣。 老来多古意,长记散华名。

复制 曹文晦 《开岩寺》

游清心寺

形式:

夏日清心寺,萧萧树石佳。 高人留别院,幽意满空斋。 松偃新移路,渊临欲堕厓。 五年才一过,回首为兴怀。

复制 曹文晦 《游清心寺》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