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春慢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馀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着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馀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候,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 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衹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杨柳。

注释

谢池春:词牌名。 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花径:花丛间的小径。 风沼:风中的池沼。 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 仍:连续。 着人:让人感觉。 频移带眼:皮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 恁:这样、如此。 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分付:交托。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词为抒写伤春相思之作。上阕写清明景象。以残寒、疏雨总揽清明时晚春节候特征,而以“花径敛馀红”五言四句铺排清明风雨过后的景象,一句一景,四句辐凑,而敛、萦、穿、沾四个动词成为粘合意象的柱轴,使地、池、空、人四幅画面有声有色,动静兼备,错落有致地由物及人,自然过渡到“正佳时”的主观感受。 下阕触景生情,抒发了作者相思的一片痴情。“频移带眼”二句,暗示与所爱者离别日远,相思目深,乃至为相思煎熬而恹恹病瘦。“不见”以下数句反复申发其相思苦楚。于是词人为此而问,如此相见离别,离别相思,何时是了?即使频频相见又如何?还不是频频分离更增添频频相思。“何似”二字透出一种无把握的犹疑味道。“天不老”数句辞意递转,揭出天公无情,弄得有情人“未偶”。借“天”隐喻不可抗拒的权威。此情此恨何时可了?“分付庭前柳”,以拟人手法寄愁于柳,很别致,柳芽形如丝结,象征着诗人心灵物化的愁结,是以景代情,这就是词人感受到的“浓如酒”的滋味,悲愁苦恨的滋味。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之仪介绍和李之仪诗词大全

诗人:李之仪

李之仪,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
复制作者 李之仪
猜您喜欢

题绿阴垂钓图

形式:

白鸥分席坐青苔,一片凉阴扫不开。 莫道清漳音信远,鲤鱼时上钓丝来。

复制 胡奎 《题绿阴垂钓图》

临安胜览 其九

形式:

红泥亭子赤栏桥,二八女儿眉黛娇。 手折荷花盖头去,瓜皮船不怕风潮。

复制 胡奎 《临安胜览 其九》

题渔樵问答图

形式:

郎住清江侬在山,山风江月意俱闲。 相逢莫话尘中事,恐有秦人到此间。

复制 胡奎 《题渔樵问答图》

雩阳十景 其六 紫阳甘泉

形式:

灵泉百尺接龙潭,一日能酸一日甘。 笑我交情淡如水,从今不必论酸咸。

复制 胡奎 《雩阳十景 其六 紫阳甘泉》

襄阳童儿歌

形式:

高阳池水绿如苔,日日襄阳太守来。 倒著接䍠扶上马,日斜乘醉看花回。

复制 胡奎 《襄阳童儿歌》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