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雁生活在遥远的塞北,那是荒凉无人的地方。
举翅飞行万余里,飞行栖息都是结伴而行。
冬天在南方饱食稻谷,春日一到又再飞回北方。
田中有一种草叫转蓬,总是随风远飞四处飘扬。
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根,万年难相会各在天一方。
可怜那远征的将士,怎能离开四方归家乡。
战马永远不卸征鞍,铠甲永不离人身旁。
岁月流逝人已渐渐衰老,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
神龙藏身在深渊,猛兽漫步在山冈。
狐死后头向着自己的窟穴,人又怎么会忘记自己的家乡!

注释
转蓬:飞蓬,菊科植物,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
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本根而言。
奈何:如何,这里有“可叹”、“可怜”的意思。
安得:怎能。去:离开,避免。
冉冉(rǎn):渐渐。
深泉:应作“深渊”,唐人抄写古书时常把“渊”字改为“泉”,以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猛兽:应作“猛虎”,唐人为李渊祖父李虎避讳,常把“虎”字改写作“猛兽”。
狐死归首丘:屈原《哀郢》中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公元208年(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连,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旧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这首诗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词。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分为来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征去的候鸟特征。接下来来句为第二层,写转蓬辞根寄寓自己和征夫的身世飘零之叹息。再接着六句为第三层,写自己有感于大业未竟,任重道远而老之将至。最后来句为第来层,写龙、虎、狐的不离故地,不忘窟穴,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这首诗开头连宕两组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岁照应,全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首六句采宕比兴手法。一开头,诗人略一勾勒,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征去的候鸟特征。“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征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相而喻。

  “田中有转蓬”来句为第二层次,诗人没有像通常诗歌那样在比兴后立刻引入正题,而是再宕一比兴手法,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荡不止。但是,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得不转徙千万里之外。诗歌写鸿雁举翅“万里”之外,其空间距离感鲜明突出;转蓬“万岁”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漫长感异常强烈。而两者实是岁文见义,路途遥、时间长,都是诗人所特别强调的。

  在完成了连续的铺垫以后,诗歌第三层切入正题,仅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一为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来方;二为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三为年岁飞逝,老之将至;来为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这几方面有紧密关系,而思乡不得归是其关键。唯其愿望不能实现,其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

  这一层将征夫的深愁苦恨,都在其对现实状况的叙述中宣泄出来。由于前两层中,诗人已经宕比兴手法渲染了情结气氛,故这一层所表现的乡关之思显得极为真切和强烈,虽然没有一个愁、苦之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本色之语,却更能收到动人心魄的效果。

  “神龙藏深泉”来句为诗歌最后一层,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连宕神龙、猛兽、狐狸等数个比喻。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狐死归首丘”引宕典故说明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故乡安可忘”这极平直的一句话,在全诗的层层衬映,铺垫之下,也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比兴手法的反复使宕,给诗歌带来了从容舒卷、开阖自如的艺术美感。诗歌写思乡情结,虽充满悲凉凄切情调,但结处以神龙、猛兽等作比,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反而回荡着刚健爽朗之气,这正是曹操诗的特点之一,也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特色的体现。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注释

转蓬:飞蓬,菊科植物,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 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本根而言。 奈何:如何,这里有“可叹”、“可怜”的意思。 安得:怎能。 去:离开,避免。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句:可叹这些征夫们,怎样才能免除这种四方漂泊的苦楚呢? 冉冉:渐渐。 深泉:应作“深渊”,唐人抄写古书时常把“渊”字改为“泉”,以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猛兽:应作“猛虎”,唐人为李渊之父李虎避讳,常把“虎”字改写作“猛兽”。 狐死首丘: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句:屈原《哀郢》中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句:以龙、虎、狐的不离故地,不忘窟穴,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这首诗结构甚有特色,开头连用两组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鸿雁、转蓬、神龙、猛兽、狐狸,其表象各不相同,诗人却善于抓取它们有助于表现主题的本质特征来描写,故全诗显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曹操介绍和曹操诗词大全

诗人: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
复制作者 曹操
猜您喜欢

游陆熙斋莫鹤严庄次杨天泉韵

形式:

万竹青青拥钓台,遥闻鸡犬隔云隈。 树笼日色凉衣袂,风送潮声入酒杯。 新旧比邻须共好,迂疏野客拟重来。 桃花莫锁通幽处,三径还应取次开。

复制 陶益 《游陆熙斋莫鹤严庄次杨天泉韵》
类型:

重阳与诸友游圭峰二首时闻边报

形式:

招携九日上圭峰,云拥禅关鸟道通。 石室有僧谈桂父,玉台无地访芝童。 黄花带露垂幽径,白雁鸣霜翼疾风。 愁忆边尘秋又暮,独弹孤剑倚长空。

复制 陶益 《重阳与诸友游圭峰二首时闻边报》

四相书院夜坐有感

形式:

青藜灯火照书帏,上相堂虚月并辉。 深夜乘闲还打坐,侍童怕冷尽求归。 怀莼久客情偏重,缩地非仙愿独违。 心折此时闻蟋蟀,更堪声雁又南飞。

复制 陶益 《四相书院夜坐有感》
类型:

承诸公约赴丞厅之筵赋此辞谢

形式:

闭户何曾一著书,吾惟守拙爱田庐。 疏慵易就比邻榻,贫病难参长者车。 白鸟江干随早暮,红莲浦口对清虚。 愁来益厉躬耕志,欲学庞公恐未如。

复制 陶益 《承诸公约赴丞厅之筵赋此辞谢》

秋夜拨闷

形式:

斗转河明夜未央,新凉移夺芰荷裳。 萧条作赋疑盘谷,老大悲秋忆醉乡。 月色满林窥竹牗,砧声何处到山房。 浮云目断心如水,习静时燃安息香。

复制 陶益 《秋夜拨闷》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