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从弟:堂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橘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褚生

...
复制作者 魏朝·刘桢
猜您喜欢

送文可归杭州

形式:

李君才华世希有,湖海清名在人口。 连年踪迹爱狂游,马蹄遍向天涯走。 春风二月度鄱阳,买舟远下南斗傍。 笔床茶灶浑无恙,犹带关前花雨香。 我是烟霞旧时侣,鹿裘卧听山前雨。 出门正欲问荆州,人来又道君归去。 相逢不得叙生平,短歌欲赠难为情。 秋风吹云浦树碧,南雁叫月江芦清。 闻君家住孤山后,到家春色生衣袖。 为问林逋旧隐居,至今尚有梅花否。

复制 丁恒 《送文可归杭州》

清江裂石

形式:

忽见推帘起暮鸦,风逼小灯斜。又被打窗雪片,巡檐问、可压梅花。正开缸、初试屠苏酒,举杯谁劝、强半惜年华。纵博得、玉壶香暖,毕竟是天涯。 浑一片云山,四围隐隐飞峦,带不起烟霞。驴背叹行频,垆头暂醉,料醒来孤踪、依旧尘沙。正醒醉含愁,猛听征鸿嘹亮,哀怨过谁家。

复制 于未 《清江裂石》
类型:

杂感十首

形式:

残书一榻对松风,卧读微妨饮酒功。 小院心情春暖后,高楼闲暇夕阳中。 蝉留旧草惊飞白,蝶去余花惨梦红。 底处古人须见我,偶然危膝类张融。

复制 于鉴之 《杂感十首》

雨后述怀

形式:

瓶笙阶雨阒秋堂,委蜡窗边昨夜长。 小技故耽虫食叶,空居新觉燕辞梁。 移时石白相看晚,镇日松青独坐凉。 又到西风垂九月,半生情味剩思量。

复制 于鉴之 《雨后述怀》

闻警二首

形式:

群盗因循玩木鹅,忍言陵寝罢谁何。 井桓鸟集人烟断,丛构狐鸣夕磷多。 酒客狂曾挥蔗杖,书生弱亦弄枝戈。 三千精骑夸邢邵,残墨拚将楯鼻磨。

复制 于鉴之 《闻警二首》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