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

清代 : 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纠缠着我,或围绕着篱笆、或倚着石头,我独自低吟。 笔端蕴藏着菊的形象,把她傲立风霜的姿态临摹,嘴里念叨菊的芳名,对着月亮将其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由来已久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自从陶渊明写了、评赏了菊花,赋予了她高洁隐士的形象以后,菊的高风亮节一直被人从古赞扬到今。

注释

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口齿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是《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所作。整首诗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多愁善感情怀,“不被一些人理解”。尾联以陶渊明的好评作结,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标榜了自己的清高。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郎瑛《七修类稿》:《清暇录》载:黄巢下第,有《菊花》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尝闻我(朱)太祖亦有咏《菊花》诗:“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人看二诗,彼此一意:成则为明,而败则为黄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

...
复制作者 曹雪芹
猜您喜欢

题王瑁湖下直传经图四首 其二

形式:

画舸高斋碧树幽,日斜下直比林邱。 金华夙望推都讲,经术西清第一流。

复制 张英 《题王瑁湖下直传经图四首 其二》

题王瑁湖下直传经图四首 其三

形式:

器量深沉属大儒,槐庭世业在伊吾。 几人得似河汾席,阿阁文章五凤雏。

复制 张英 《题王瑁湖下直传经图四首 其三》

诣胜山看芙蓉因忆听翁

形式:

昔共仙翁旧隐沦,名山岁月老松筠。 亭基犹是当年地,折取芙蓉忆故人。

复制 张英 《诣胜山看芙蓉因忆听翁》

引退偶吟五首 其四

形式:

风吹衣领雪翩翩,拜命南归喜自然。 万首鸿编须记取,乞归犹及放翁年。

复制 张英 《引退偶吟五首 其四》

题翁康饴观穫图四首 其一

形式:

村落黄云接壤同,曾孙观穫指溪东。 宽衣博带丰神古,人在豳风藻绘中。

复制 张英 《题翁康饴观穫图四首 其一》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