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注释
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三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有人把意思翻新,用以表现革命者以身赴敌的英雄气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曾引用这句诗,激励革命战士对敌斗争的勇气,渲染为人民而战斗的一种慷慨悲壮气氛。

  这个历史被编写成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是《秦时明月——荆轲外传》这本书,其中写了荆轲与丽姬的美丽故事,语言生动优美,值得一览。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四

  这首辞仅两句,乍一看,浅近易懂,直白如话;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正气凛凛,而且颇具艺术功力。

  全辞仿拟《诗经》“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首先以西风易水起兴,进而引出勇士的壮志情怀,一气贯通,颇有气势。

  首句交待了出征的时间、地点。萧萧秋风,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无情感可言,而荆轲在此寄心中之情志于眼前之景物,情满于风,意溢于水,使其带上浓郁的感情色彩。象声词“萧萧”和形容词“寒”的选用,十分独到精彩。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触觉,营造出一片肃杀、愁惨、悲壮的自然氛围和社会氛围,为下句主旨的出现作好了艺术铺垫。

  末句紧承首句。点明本诗主旨。因前句蓄势充足,故此句直抒胸臆,高唱出壮士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豪迈而凝重的情怀。荆轲深知,以自身微薄之力,去与执掌千军万马,自幼熟习剑术的秦王对阵,无异乎以卵击石,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大敌当前,国运未卜,悲哉;以弱敌强,胜负难测,愁哉;知难生还,慷慨赴死,壮哉!荆轲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之举,倘若没有非凡的勇气和胆魄,怎能做到。因此,虽然他“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唱出便嘎然而止,无复他言,却仍使送行者“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见《史记》)。

  荆轲因此诗得名,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这首不假修饰,质朴无比的歌辞,“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岁寒堂诗话》)正是因为荆轲情动於中而行於言,使之具有了感秋风,动易水,惊天地,泣鬼神,慷慨激越,呈现出回肠荡气的巨大魅力。

  这首辞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复制作者 佚名
猜您喜欢

泛月杂兴用陆游诗落景馀清晖轻桡弄溪渚以句为韵赋诗原韵 其四

形式:

得失讵有常,古语譬凡荆。 归来两月间,嗟哉涝象成。 浩浩泥满涂,车马迹为清。 奚怪怨咨民,贵籴艰釜烹。

复制 弘历 《泛月杂兴用陆游诗落景馀清晖轻桡弄溪渚以句为韵赋诗原韵 其四》

养心殿斋居对雨之作

形式:

斋戒企神接,静正希心养。 云凑飞?来,气涤朱明爽。 鸳瓦俯垂溜,鸡树仰承响。 绻彼田野间,多稼如助长。 未敢即怡慰,对时玩物象。 施命体含章,系柅慎攸往。

复制 弘历 《养心殿斋居对雨之作》

阅金湾六闸书事

形式:

湖西下河东,行潦患必逮。 运河挟以南,归江路宜议。 岂尝无闸灞,尺寸未详计。 譬如受以尺,泄丈斯得济。 受丈而泄尺,弗壅定致溃。 昨过金湾时,切切虑莫置。 重臣命踏勘,果如所言弊。 相商事解更,一一建标记。 湾头泄水畅,壁虎无多地。 凤凰两岸陡,宜皆姑舍是。 所重金湾坝,坝宽河窄奰。 宣达实罕畅,应与疏展暨。 东湾既落低,西湾当并治。 引河更拓宽,俾有建瓴势。 我欲步履视,细雨风帆利。 閤闾历揽全,进止授次第。 即今东湾低,河水流未洎。 云以待涨时,春时涨弗至。 何不先抽薪,扬汤劳止沸。 是宜重审度,亦宁执已意。 然此犹治标,根源吾熟思。 在洪湖五坝,其故曾屡示。 苟其清口畅,是皆可勿虑。 其如蓄清言,深中督河惎。 蓄而鲜致害,愿从吾无悔。 清口靳弗拓,小小烦从事。 信其功难成,犹将患屡试。

复制 弘历 《阅金湾六闸书事》

题林逋苏轼诗帖叠旧作韵

形式:

先生昔隐孤山曲,结庐爱就深林绿。 廿年足不及城市,欬唾皆成珠与玉。 晦迹不欲名一时,况后世乎识超俗。 幸哉五首留世间,片羽吉光霄汉烛。 东坡见诗如见翁,五字长言犹不足。 三百馀篇虽在世,知音谁辨丝与肉。 今去坡又七百载,两贤高躅诚宜录。 西湖上读西湖诗,横琴似奏水仙曲。 谩说吴人不好事,祠堂有梅复有竹。 和诗还拟问髯仙,谁竞春兰笑秋菊。

复制 弘历 《题林逋苏轼诗帖叠旧作韵》

游烟雨楼与庄有恭联句用石鼎体

形式:

滮湖换轻舟,载咨携大吏。 延楼镜中央,叠坐图次第。 元璙首缔搆,仲圭足标致。 名宁诧鸳鸯,利颇擅荷芰。 谓当烟雨蒙,乃值春光霁。 游目益悦心,对时兼得地。 青峦识送迎,白鸟忘呵避。 柔桑验萌芽,绣壤嫌鼓吹。 耕织八政关,钟磬元音肄。 老钱笔老健,蒙庄视蒙翳。 前虚豹尾随,今预鹢头伺。 堤桃伫靧红,渚柳渐凝翠。 近远景毕呈,吟咏兴诚遂。 何殊侍西清,窃幸迓南暨。 迟牵载书船,急控催诗辔。 遇荣三接承,音矢载赓继。 频阴所恒惯,屡晴实罕事。 却虑误东作,然诚得两利。 三农足冬雪,万国来辑瑞。 瞻天惬众怀,观风廑予意。 阳舒固胜阴,月计尤省岁。 勖尔惟清心,体兹共济义。

复制 弘历 《游烟雨楼与庄有恭联句用石鼎体》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