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血

本草纲目 · 果部 · 柿

气味 烘柿:甘、寒、涩、无毒。 白柿、柿霜:甘、平、涩、无毒。 乌柿:甘、温、无毒。 柿蒂:涩、平、无毒。 主治 烘柿: 肠风下血。用白柿烧灰,水送服二钱。 小便血淋。有干柿三枚,烧存性,研为末,陈米汤送服。 热淋涩痛。用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每日饮服。 小儿秋痢。有以粳米煮粥,熟时加入干柿末,再煮开两,三次吃下。 反胃吐食。用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送服,甚效。不能同时服其他药物。 痰嗽带血。用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青黛一钱,临卧时服,薄荷汤送下。 耳聋鼻塞。用干柿三枚,细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许煮粥。每日空心服下。 臁疮。用柿霜、柿柿蒂等分,烧过,研末敷涂。甚效。 中桐油毒。吃干柿饼可解。 乌柿:杀虫,疗刀伤火伤,生肉止痛。服药口苦及呕逆乾,食少许即止。 柿蒂:呃逆不止。用柿蒂、丁香各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或将两药研不还想,开水冲服亦可。此方名“济生柿蒂散”。一方:再加人参一钱。一方:再加良姜、甘草等分。一方:再加工厂青皮陈皮。一方:再加半夏生姜。 柿木皮: 下血。用柿木皮晒、焙,研末,米汤送服二钱。两服可止。 汤火疮。用柿木皮烧灰,调油敷涂。 柿:涩下焦,健脾胃,消宿血。 柿根:血崩、血痢、下血。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果部 · 柿》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果部 · 柿》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紫葳

释名 凌霄、陵苕、陵时、女葳、茇华、武威、瞿陵、鬼目。 气味 (花、根)酸、微寒、无毒。(茎、叶)苦、平、无毒。 主治 妇女血崩。用凌霄花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后服四物汤。 粪后下血。用凌霄花浸酒,随时饮服。 消渴。用凌霄花一两,捣碎,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分二次服下。 通身风痒。用凌霄花为末,服一钱,酒送下。 大风疠疾。用凌霄五钱,地龙(焙)、僵蚕(炒)、全蝎(炒)各七个,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温酒送下。以出臭汗为效。 悲羊疮(满脸满头,温烂成疮,延及两耳,痒而出水)。用凌霄花及叶煎汤,每日搽洗。 月经不行。用凌霄花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温酒送下。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紫葳》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紫葳》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羊蹄

释名 蓄、秃菜、败毒菜、牛舌菜、羊蹄大黄、鬼目、东方宿、连虫陆、水黄芹,子名金荞麦。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结肠(便闭)。用羊蹄根一两,加水一大碗,煎至六成,温服。 肠风下血。用羊蹄根洗净,切细,加连皮老姜各半碗,是炒赤,以酒淬过,去渣,适量饮服。 喉痹。用羊蹄根,在陈醋中研成泥。先以布把喉外擦红,再把药涂上。 顽癣。用羊蹄根绞出汁,加轻粉少许,调成膏涂癣上,三、五次即愈。又方:用羊蹄根五升,在桑柴火上煮开四、五次,取汁洗癣,同时以羊蹄汁和矾末涂搽。 湿癣(痒不可忍,出黄水,愈后易复发)。用羊蹄根捣烂,和醋调匀涂搽。过一阵,用冷水洗去。一天治一次。析采得的羊蹄磨醋涂癣,有奇效。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羊蹄》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羊蹄》
类型:

本草纲目 · 土部 · 黄土

释名 入地三尺以下的黄土,勿沾污物,可作药。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赤白痢,腹内热毒绞痛,下血。取干土,水煮开三五遍,沉淀去滓,暖服一二升。 黄土又解诸药毒。如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等。 治小儿乌纱惊风(惊风一种,全身现乌黑色)。用黄土一碗、陈醋一杯,同炒。炒热后,用布包好,熨小儿全身,直达脚下,刺破为宜。 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用黄土溶水中,取上面清液洗眼。 肉痔肿痛。用向阳的黄土、黄连、皮硝各一两,调猪胆汁,同研如泥,做成枣大团丸,塞进肛门里。过一夜,团丸随大便排出。用药时,须内服乌梅黄连二味丸。 跌打损伤。用黄土五升,蒸热,分两包轮换熨伤处。勿使包冷,但也不宜太热,恐烫伤皮肉。此方神效,跌至气绝欲死者,往往可以救活。 蜈蚣或其他毒虫螫伤。取黄土掺敷或用醋调土涂擦。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土部 · 黄土》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土部 · 黄土》
类型:

本草纲目 · 兽部 · 猬

释名 毛刺。 气味 皮:苦、平、无毒。肉:甘、平、无毒。 主治 胆:点目,止泪;化水,涂痔疮。肉:炙食,肥下焦,理胃气,令人能食。 皮:1、痔疮下血。用猬皮、穿山甲等分,烧存性,加肉豆蔻一半,每服一钱,空心服,热米汤送下。2、肠风下血。用猬皮一块,锅内烤焦,去皮留刺,加木贼半两(炒黑),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3、五色痢疾。用猬皮烧灰,酒送服二钱。4、大肠脱肛。用猬皮一斤(烧过),磁石(煅)、桂心各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5、鼻血不止。用猬皮一块,烧为末。取半钱,棉裹塞鼻中。6、睫毛倒刺。用猬刺、枣针、白芷表黛,等分为末,吸入与病眼同侧的鼻孔中,同时,口含冷水。7、反胃吐食。用猬皮烧灰,酒送服;或煮汁2服;或以五味淹猬皮。炙服。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兽部 · 猬》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兽部 · 猬》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香蒲、莆黄

释名 甘蒲、醮石。化上黄粉名蒲黄。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乳痈。用香蒲草根捣烂贴患处,同时煎汁边根服下。 热毒下痢。用香蒲根二两、粟米二合,小煎服。一天服二次。 舌胀满口。用蒲黄频搽,或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都有速效。 吐血唾血。用蒲黄末二两,每日以温酒或冷水送服三钱。 小便出血。用蒲黄末,每服半钱,生地黄汁调下。或加入发灰等分亦可。药量可根据病人情况斟酌加减。 刀伤出血。用蒲黄半两,热酒送下。 痔疮出血。用蒲黄末一匙,水送服。一天服三次。 脱肛。用蒲黄和猪油调涂,每日三至五次。 胎动欲产(日月未足者)。用蒲黄二钱,水冲服。 催生。用蒲黄、地龙(洗净、焙干)、陈桔皮,等分为末。分别收存,临用时各一钱,以新汲水调服,立产。 胞衣不下。用蒲黄二钱,井水送服。 产后下血。用蒲黄二两,加水二升煎成八合,一次服下。 跌伤瘀血。用蒲黄末,空心服三钱,温酒送下。 关节疼痛。用蒲黄八两,熟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凉水送下。一天服一次。 阴部湿痒。用蒲黄末敷三、四次即愈。 耳出脓。用蒲黄末掺敷。 屙血或血痢。用蒲黄筛出的红色渣滓(名为“蒲萼”),炒过服用。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香蒲、莆黄》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香蒲、莆黄》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盍藤子

释名 象豆、盍子、合子。 气味 (仁)涩、甘、平、无毒。 主治 喉痹肿痛。用盍藤子烧过,研细,酒送服一钱。 五痔下血。用盍藤子烧存性,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肠风下血。用盍藤子两个、完好的皂荚子四十九个,共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二钱,温酒送下。又方:用盍藤子三枚(选厚重者),湿纸七层包好煨熟、去壳,取肉,研为末。每服一钱,饭前服,黄芪汤送下。一天服一次。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盍藤子》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盍藤子》
类型:

兵要望江南 其三十 占气第四

败军气,千万似人头。 更有偃鱼零落树,如灰瓦砾覆城楼,其下血交流。
收藏 易静《兵要望江南 其三十 占气第四》
复制 易静《兵要望江南 其三十 占气第四》
类型:

本草纲目 · 木部 · 桑上寄生

释名 寄屑、寓木、宛童、鸢。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膈气。用生桑寄生捣汁一碗服 胎动腹痛。用桑寄生一两半、阿胶(炒)半两、艾叶半两,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去渣温服。去艾叶亦可。 毒痢脓血。脉搏弱。用桑寄生二两,防风、川芎各二钱半、炙甘草三钱,共研为末。加水一碗,煎至八成。连渣服下。 下血后元所虚乏、腰膝无力。用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开水冲下。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桑上寄生》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桑上寄生》
类型:

本草纲目 · 木部 · 皂荚

释名 皂角、鸡栖子、乌犀、悬刀。 气味 皂荚:辛、咸、温、有小毒。 皂角子:辛、温、无毒。 皂角刺:辛、温、无毒。 木皮、根皮:辛、温、无毒。 主治 皂角子: 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酥少许熬香,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汤送下。 大肠虚秘(时泻时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为度。 下痢不止。用皂角子瓦焙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送下。 肠风下血。用皂角子、槐实各一两,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为末,每服一钱,陈粟为汤送下。此方名“神效散”。 里急后重。用无蛀的皂角子(米糠炒过),加枳壳(炒过),等分为末,以饭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汤送下。 小儿流涎(由于脾热有痰)。用皂角子仁半两、半夏(姜汤泡七次)钱二分,共研为末,加姜汁调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 妇女难产。吞皂角子二枚。 风虫牙痛。用皂角子研为末,棉裹末约弹子大两颗,醋煮热,交替熨患处。每且可熨三、五次。 一切疔肿: 中风口噤、涎潮上。用皂角一挺,去皮,以猪油涂炙成黄色,研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体壮者可服二钱,以吐出风涎为度。 中风口。用皂角五两,去皮,为末,加陈年老醋调匀,左涂右侧,右涂左侧。药干再涂。 中暑不省。用皂荚一两(烧存性)、甘草一两(微炒为末),以温水调一钱灌下。 喉痹封口。用皂荚生研为末,取少许点患处,同时以醋调药厚涂项下。不久,病处裂破出血即愈。 咽喉肿痛。用皂荚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过焦,研为末。每次少放入咽,吐涎则痛止,病渐愈。 风邪疾。用皂荚(烧存性)四两,苍耳根、茎、叶(日干)四两,密陀僧一两,共研为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三、四十丸,枣汤送下。一天服二次,病稍减,只服二十丸。此方名“抵住丸”。 咳逆上气、唾浊,不能睡卧。用皂荚(炙,去皮、子)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枣膏汤送下。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痰喘咳嗽。用长皂荚三长(去皮、子),一荚中装半夏十粒,一荚中装中巴豆,蜜制关夏。再一起火炙成黄色,研为末。每用二、三分,于临卧时以姜汁调服。用特效。 牙病喘息、喉中有声。用肥皂荚两挺,酥炙取肉,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豆大。每服一丸,以微泻为度,不泻再服药。一天服一次。 腹部肿痛。用皂荚(去皮、子)炙黄为末,加酒一斗,煮开以后饮服。一天服三次。 二便不通用皂荚烧过,研为末,稀饭送服三钱,立通。又方:用皂荚炙过,去皮、子,研为末,加酒、面糊成丸子。每服五十丸。酒送下。又方;用皂荚烧出烟,放在桶内人坐桶上受烟熏。亦有效。 黄肿气喘。用无蛀的皂角,去皮、子,醋涂,炙焦为末,取一钱,加巴豆(去油膜)七枚,以淡醋研好墨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饭后服,陈桔皮汤送下。一天服三次,隔二日增药一丸,以愈为度。 身、面发肿。用皂荚去皮炙黄。锉取三升,放酒一斗中浸透后煮沸。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脚气肿痛。用皂角、赤小豆,共研为末,酒醋调匀贴患处。 突然头痛。用皂角研末,吹入鼻中,令打喷嚏。 风热牙痛。用皂角一挺,去子,装满盐,再加白矾少许,黄泥封固,火煅后研为末,每日擦牙。 风虫牙痛。用皂荚研末涂齿上,有涎即吐去。又方:用皂荚、食盐,等分为末,每日擦牙。 肠风下血。用长皂角五挺,去皮、子、酥炙三次,研为末,精羊肉十两,细切,捣烂,和皂角末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送下。 脱肛。用无蛀的皂角五挺,捶碎,加水揉取汁浸患处,自收上。收后以热水烫腰肚上下,令皂角气行,好不再脱肛。另外还须用皂角去皮,酥乐为末,加枣肉和成丸子,米汤送服三十丸。 肾囊偏痛。用皂角连皮研末,调水敷涂痛处。 肛门肿痛。用皂角(炒焦)、水粉(炒),等分为末,热醋调匀,摊巾贴患处,频频以水潮润。又方:用皂角七片,煨黄,去皮,出火毒后研为末。每服五钱,空心服,温酒送下。 妇女吹乳。用皂角去皮,蜜炙,研细,酒送服一钱。又方:“妇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烧灰蛤粉和。热酒一杯调八字(按:一字等于分五厘),管教时刻笑呵呵。” 丁肿恶疮。用皂角去皮,酥炙焦。研为末,加麝香、人粪各少许,调匀涂患处,几天后疮根拔出。 小儿头疮。用皂角烧黑为末,剥去疮痂敷涂。几次即愈。 足上风疮(甚痒)。用皂角炙热烙患处。 大风癞。用找皂角二十条,炙过,去皮、子,以酒煎稠,滤过。冷后,加入雪糕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 积年疮疮。用皂角放猪肚内煮熟,去掉皂角,只吃猪肚。 鱼骨鲠咽。用皂角研末,吹鼻取嚏。 肾风阴痒。用稻草烧皂角,烟熏十多次,痒即止。用皂角子仁研末敷涂,几日可愈。 年久瘰疬。用无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硇砂二钱,同煮干,炒信酥。依疬子多少,每一疬子服一粒,细嚼后米汤送下。酒浸煮服亦可。体虚的病人不用硇砂。 皂角刺: 小便淋闭。用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酒送服适量。 肠风下血。用皂角刺灰二两,胡桃仁、胡故纸(炒)、槐花(炒)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伤风下痢(伤风久不愈,下痢脓血一天数十次)。用皂角刺、枳实(麸炒)、槐花(生用)各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胎衣不下。用皂角刺烧为灰,酒送服三钱,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处如针刺为见效。 乳痈。用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疮肿无头。用皂角刺烧灰,酒送服三钱,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处如针刺为见效。 大风疬疮。用黄蘖末、皂角刺灰各三钱,研匀,空心服,酒送下。服药后,吃粥两三天及补乞药数剂。如四肢浮肿,有针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鱼肉和引风之物。 背疮不溃。用皂角刺(麦麸炒黄)一两、绵黄芪(焙)一两、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以酒一碗乳香去渣乘热送下。 木皮、根皮:风热痰气,杀虫,产后肠脱。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皂荚》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皂荚》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