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烂

本草纲目 · 草部 · 石胡荽

释名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痰喘。用石胡荽左杨汁,和酒服。 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 塞鼻治翳。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 牙痛。用棉裹鹅不食草,怀干研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 一切肿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浇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共捣烂,加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患处。 湿毒胫疮。夏季采石胡荽,晒收为末,每取末五钱、汞粉五分,加桐油调成膏。先以茶洗净患处,然后贴膏包好。将有黄水流出。五、六日病愈。 脾寒疟疾。用石胡荽一把,捣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痔疮肿痛。用石胡荽捣烂敷贴。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石胡荽》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石胡荽》
类型:

本草纲目 · 木部 · 楮

释名 构、构桑。 气味 楮实:甘、寒、无毒。 楮叶:甘、凉、无毒。 树白皮:甘、平、无毒。 皮间白汁:甘、平、无毒。 主治 楮实: 水气蛊胀。用楮实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另以茯苓三两、白丁香一两半,共研为末,将膏和末调成丸子,如梧子大。从少到多,服到小便清利,腹胀减轻为度,后服“治中汤”续治。忌食甘苦峻补药物及发物,此主名“楮实子丸”。 肝热生翳。有楮实子研细,饭后以蜜汤送服一钱。一天服二次。 喉痹、喉风。肛楮实阴干,每取一个研为末,水送服。病重者可服二个。 石疽(长在身上、脸上,状如疖子而皮厚)。用楮实捣烂敷涂。 刀伤出血。治方同上。 目昏难视。用楮实、荆芥穗各五百枚,共研为还想,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楮叶: 老少瘴痢,日夜是余次。用干楮叶三两,熬捣为末。每服一匙,乌梅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另取羊肉裹药末塞肛门内,痢出即止。 脱肛,用楮叶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同时将药末敷在脱肠上。 小便白小说。用楮叶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开水送下。 全身水肿。用楮枝趺熬叶成膏,每服一匙,空心服。一天服三次。 虚肥面肿(刖脚不肿)。用楮叶八两,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用汁煮米粥常食勿绝。 中风不语。用楮枝叶锉细,酒煮汁出。随时饮服适量。 吐血、鼻血。用楮叶捣汁一、二程式,随时温饮适量。 目翳。用春还想楮叶,晒干,研为末,加麝香少许。每取黍米大一团点眼内,翳自脱落。 疝气。用楮叶、雄黄,等分为还想,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送下 癣疮湿痒。用楮叶捣烂敷涂。 痔瘘肿痛。用楮叶半斤捣烂封涂。 蛇咬伤。用楮叶、麻叶一起捣烂,取汁渍伤处。 树白皮: 肠风下血。用秋季楮皮阴干为末,酒送服三钱,或加入麝香少许。一天服二次。 血痢、血崩。用楮树皮、荆芥,等分为末,冷醋调服一钱,血崩,煎服。 浮肿。用楮白皮、猪苓、木通各二钱,桑白皮三钱,陈皮、橘皮各一钱,生姜三片,加水三钟煎服。一天服一剂。 膀胱石水(四肢瘦削,小腹胀满)。用楮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三程式,白术四两。黑大豆五程式,加水一斗,煮成四程式,再加清酒二升,煮成三升。每服一匙,一天两次。 目中翳膜。用楮白皮晒干,烧灰。研为末。每点少许。一天点三、五次。 皮间白汁:顽癣、蜂蝎蛇虫咬伤、病后胀满。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楮》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楮》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蜀葵

释名 戎葵、吴葵。 气味 (苗)甘、微寒、无毒、滑。(花)咸、寒、无毒。(子)甘、冷、无毒。 主治 小便淋痛。和蜀葵根洗净、锉细,加水煎开几次,服之极效。 小便尿血用蜀葵茎研累,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肠胃生痈(即内痈。败血腥秽,脐腹冷痛)。用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矾、白芍药各五钱,共研为末,加溶化了的黄蜡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怀忠丹”。脓血排尽后,宜服“十宣散”补养身体。 诸疮肿痛。用蜀葵根去黑皮,捣烂,加水调稠贴患处。 二便不通。用蜀葵花一两,捣烂,加麝香半钱,水一大碗煎服。用根代花亦可。 妇女带下(脐腹冷痛,面色萎黄)。用蜀葵花一两,阴干为末,每服一小匙,空心服,温酒送下。治赤事宜和红花,治白带用白花。 酒赤鼻。用蜀葵花研末,加猪油调匀,晚上敷涂,白天洗去。 痈肿不穿头。用蜀葵子为末,水调敷患处,即穿。 附方 黄蜀葵瑟蜀葵不同种,但气味与功用则与蜀葵相同。治淋疾,催生,医恶疮,消痈肿,涂汤火伤。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蜀葵》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蜀葵》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紫花地丁

释名 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气味 苦、辛、寒、无毒。 主治 黄疸内热。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痈疽恶疮。用紫花地丁(连根)、苍耳叶等分,捣烂,加酒一杯,搅汁服下。 痈疽发背。用三伏天收取的紫花地丁草,捣碎,和白面,放醋中泡一夜,贴疮上,极有效。 疔疮肿毒。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又方:用紫花地丁草、葱头、生蜜一起捣烂贴患处。又方: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为末。加油调匀涂患处。 喉痹肿痛。用紫花地丁叶,加酱少许,研成膏,点入喉部。取吐为效。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紫花地丁》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紫花地丁》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乌头

释名 乌喙、草乌头、土附子、奚毒、耿子、毒公、金鸦。苗名:莨、芨、堇、独白草、鸳鸯菊。汁煎名射罔。 气味 (乌头)辛、温、有大毒。(乌喙,一名两头尖)辛、微温、有大毒。(射罔)苦、有大毒。 主治 中风瘫痪(手中颤动,言语蹇涩)用草乌头(炮,去皮)四两,川乌头(炮,去皮)二两,乳香、没药各一两,共研为末;生乌豆一升,以斑蝥三至七个,去头翅,同煮豆熟,去取得取豆,焙干为末,加入上述药末中,以醋、面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此方名“左经丸”。 瘫痪顽负(风节疼痛,下元虚冷,一切风疮)。用草乌头、川乌头、两头尖各三钱,硫磺、麝香、丁香各一钱,木鳖子五个,共研为末。再以熟艾揉软,合在一起用草纸包裹。烧熏痛处。此方名“雷丸”。 腰脚冷痛。用乌头三个,去皮脐,研细,醋调贴痛处。 久患头风。用草乌头尖(生)一分、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二分,共研为末。每服半钱,冷薄荷汤送上。 耳鸣耳痒(耳中如闻流乐声及风声,不治成聋)用新掘得的生乌头,乘湿削如枣核大,塞耳内。一天换二次,几天病愈。 喉痹口噤。用草乌头、皂荚,等分为末,加麝香少许擦牙,并吸入鼻内,牙关自开,又驻京:用草乌尖、石胆,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醋煮皂荚的液汁调稀,扫涂肿上,流涎几次,其毒即破。 脾、寒、厥疟(先寒后热,名寒疟;但寒不热,面色黑者名厥疟;寒多热少,百黄腹痛,脾疟)用上等草乌头削去皮,开水泡几次,密盖一段时间,取出切细、焙干,研为末,加猛然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早服,以姜十片,枣三枚、葱三根煎汤送下,吃一点枣子坟往。隔一、两小时再服药一次。 腹中症结。用射罔二两、椒三百粒,共捣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一丸,渐至三丸,病愈为止。 内痔不出。用生草乌头切片,加醋熬成膏,摊贴患处,次日即可把根拔出。又方:两头尖一两、巴豆四个,捣烂贴患睡,疔自拔出。 疔毒恶肿。用生草乌头切片,加醋熬成膏,摊贴患睡,次日即可把根拔出。又方:两头尖一两、巴豆四个,捣烂贴患处,疔自拔出。 遍身生疮(阴囊及两脚最多)。用草乌头一两,盐一两,化水泡一夜,炒红,研为末;另取猪腰子一个,去膜煨熟。竹刀切细、捣烂,加醋、糊调药末为丸,如绿豆在。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 瘰疬初起(未破,发寒发热)。用草乌头头半两、木鳖子二个,加米醋磨细,再投入捣烂的葱头和蝗蚓粪少许,调匀敷患处,外贴纸条,留通气孔。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乌头》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乌头》
类型:

本草纲目 · 菜部 · 蒲公英

释名 耨草、金簪草、黄花地丁。 气味 (苗)甘、平、无毒。 主治 乳痈红肿。用蒲公英一两,一起捣烂,加水二碗煎成一碗,饭前服。 疳疮疔毒。用蒲公项捣烂敷涂,同时又捣汁和酒煎服。 附方 蒲公项的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过去多用以治疗乳痈及疮肿等,近年临床实践上还用本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痰热、喉痛、小便热淋、目赤肿痛、湿热黄疸等病。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菜部 · 蒲公英》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菜部 · 蒲公英》
类型:

本草纲目 · 木部 · 栀子

释名 木丹、越桃、鲜支。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鼻血。用山栀子烧灰吹入鼻中。屡试皆效。 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头蒜一个、盐少许,俣捣烂贴脐上及阴囊,过一会即通。 血淋涩痛。用生栀子不、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热水肿。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 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伤折肿痛。用栀子、白面同捣烂,敷涂痛处,甚效。 汤烫火烧。用栀子末和鸡蛋清调浓敷涂。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栀子》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栀子》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蓖麻

气味 (子)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 半身不遂,失音不语。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在铜锅中煮熟,细细服下。 口目歪斜。用蓖麻子仁捣成膏,左边斜则贴右,右边斜则贴左。有效。 风气头痛。用乳香、狎麻仁等分,捣成饼,贴太阳穴。又方:蓖麻仁半两、枣肉十五枚,捣涂纸上,卷成筒子插入鼻中,有清鼻滋流下即愈。 鼻塞不通。用蓖麻子仁二十粒、在枣(去皮)一枚、捣匀,棉裹塞鼻中。一天换药一次。三十天以后,鼻通,嗅觉恢复。 急性喉痹,牙关咬紧。用蓖麻仁研烂,纸卷作筒,烧出烟,熏吸喉部,此方名“圣烟筒”。 咽中疮肿。用蓖麻子仁一枚、朴硝一一,同研细,新汲水送服,连进二、三服,很见效。 水气胀满。用蓖麻子仁研细,加水得三合,清晨一顿服尽,中午有青黄水排出。身体强壮的人,蓖麻子可服五粒。 脚气病。用蓖麻子七烂,去壳,研烂,同苏合香调匀贴足心,痛即止。 小便不通用蓖麻仁三烂,研细,包成纸捻,插入尿道,即通。 子宫脱出。有蓖麻子仁、枯矾、等分为末,铺纸上,把子宫托入;同时以蓖麻子仁十四枚,研成膏涂顶心。 催生下胎(不拘生胎死胎)。用蓖麻子二个、巴豆二个、麝香一分,共研匀,贴脐上并足心。 一切毒肿。用蓖麻子仁捣烂,敷患处。 疠风(鼻塌下,手指弯曲,指节疼痛,渐至断落)。用蓖麻子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大,同泡在水一升中,几日后,取蓖麻子一枚劈破,以泡药的水送服。以后蓖麻子有得每次可增到四、五枚。肚子稍泻,并不碍事,泡药的不用完后,可添加新水。两月肥后,试吃大蒜猪肉。用如不发病,即服药已经收效。如仍发病必继续服药。 瘰疬结核。用蓖麻子炒,去皮,每睡时服二、三枚,有效。但一生不可再吃炒豆。 肺风面疮(起白屑或微有赤疮)。用蓖麻子仁五十粒,白果、枣各三个、瓦松三钱、皂角一个,共捣烂,做成团子,用以洗面。 脸上雀斑用蓖麻子仁、蜜陀僧、硫磺和呈钱,共研为末。以羊脑髓和匀,每夜敷斑上。 突然耳聋。用蓖麻子一百个,去壳与大枣十五枚,一起捣烂,稍加人乳,做成锭子。用时取一枚裹棉花中塞耳内。一天换药一次。以二十日病愈。 汤火伤。用蓖麻子仁蛤粉,等分为末,汤伤以油调搽,火灼以水调搽。 附方 蓖麻叶:有毒,能治脚气风肿,止鼻血,亦治痰喘咳嗽。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蓖麻》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蓖麻》
类型:

本草纲目 · 虫部 · 蚯蚓

释名 蜮蚓、劬闰、坚蚕、阮善。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伤寒热结。用大蚓半斤,去泥,以人尿煮汁饮服。或以生蚓绞汁服亦可。 诸疟烦热。用生蚯蚓四条,洗净,研如泥,加生姜汁少许,薄荷汁少许,蜜一匙,水调服。 小便不通。和蚯蚓捣烂,浸水中,滤取浓汁半碗服下,立通。 老人尿闭。用蚯蚓、茴香等分,捣汁饮服。即愈。 小儿急惊。用生蚯蚓一研烂,加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以薄荷汤少许化五。此方名“五福丸” 小儿慢惊。用乳香半钱、胡粉一钱,研匀,加活蚯蚓捏去土,捣烂,和药做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七至十五丸,葱白煎汤送下。此方名“乳香丸” 小儿阴囊肿大。用蚯蚓连土为末,调唾液敷涂。 手足肿痛欲断。用蚯蚓三升、加水五升,绞汁二升半,服下。 风热头痛。用蚯蚓炒过,研细,加姜汁、半夏饼、赤茯苓,各药等分为末。每取三分至五分,以生姜荆芥汤送服。 偏正头痛。用蚯蚓(去土,焙干)、乳香,等分为末。每取三分作纸捻烧出烟,以鼻嗅入。 风赤眼痛。用蚯蚓十条,炙为末,每服三钱,茶送下。 齿缝出血用蚯蚓末、枯矾各一钱,麝香少许,研匀,搽患处。 木舌肿满。用蝗蚓一条擦盐化出水,涂舌上。肿满渐消。 咽喉肿痛。不能下食。用蚯蚓十四条捣烂,涂喉外,另以一条着盐化水,加蜜少许内服。 鼻中息肉。用蚯蚓(炒)一分、皂荚一挺,共研为末,调蜜涂患处,清水滴尽即愈。 耳出脓。用生蚯蚓、釜上墨、生猪油,等分研匀,加葱汁作成挺子,棉裹塞耳内,又方:用蚯蚓研末吹耳内。 耳中耵聍干结不出。用蚯蚓包在葱叶,中,取化出来的水滴耳令满。灵敏次之后,即可把干结物挑出。 瘰疬溃烂。先用荆芥根上段煎汤温洗,在疮破紫黑处,针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然后用黎明时收集的确良蚯蚓一把,放炭火上烧红为末。每一匙加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穿山甲九片,炙为末,调油敷涂患处。用特效。 阳症脱肛。用荆芥、生姜煎汤洗患处后,即取蚯蚓(去土)一两面三刀、相硝二钱研为末,调油敷涂。 对口毒辣疮(已出脓者)。用韭地蚯蚓捣烂,凉水调匀敷涂。每天换药三、四次。 口舌糜疮。用蚯蚓、吴茱萸研为末,调醋和生面涂足心,有效。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虫部 · 蚯蚓》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虫部 · 蚯蚓》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苎麻

气味 (根、叶)甘、寒、无毒。 主治 咳嗽痰哮。用苎麻根(煅,存性)研细,取生豆腐蘸药三、五钱吃下。如无效,可用肥猪肉二、三片蘸药吃,有效。 小便不通。用苎麻根、蛤粉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服,新汲水送下。 小便血淋。用苎麻根煎汤多服。亦治其他淋病。 妊娠胎动(妊妇忽下黄色恶汁,状录胶,或如小豆汁,腹痛难忍)。用苎麻根(去黑皮、切细)二升、银一块,加水九升煮成四升。每次取出一升,现酒半升煎成一升。分作二次服下。不用银亦可。 肛门肿痛。用生苎麻根捣烂,令病人坐药上。 脱肛不收。用苎麻根捣烂,煎汤熏洗。 背痈初起。用苎麻根熟捣敷上,一天换药几次,肿消即愈。 丹毒。用苎麻根煮成浓汁,一天洗三次。 刀伤折损。夏日收取苎麻叶,和石灰捣作团,晒干收存。临用时研成末敷伤处,即血止止,并且容易结痂。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苎麻》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苎麻》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