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

西江月 赠儒士王子正

本性元虚不二,奈何情欲交加。人能顿悟道生涯。世态分明是假。 更要深通玄奥,须当拂去矜夸。含光默默养灵芽。便是无为造化。
收藏 尹志平《西江月 赠儒士王子正》
复制 尹志平《西江月 赠儒士王子正》
类型:

南乡子 宝玄堂偶得

本性爱疏慵。不厌无名不厌穷。落魄随缘无所碍,心通。观透人间事事空。 得失本来同。动静何劳问吉凶。兀兀前途真自得,成功。都在忘言冷笑中。
收藏 尹志平《南乡子 宝玄堂偶得》
复制 尹志平《南乡子 宝玄堂偶得》
类型:

对菊有感

百草竞春色,惟菊有秋芳。 岂不涉寒暑,本性自有常。 疾风吹高林,木落天雨霜。 谁知篱落间,弱质怀刚肠。 不怨岁月暝,所悲迫新阳。 永歌归去来,此意不能忘。
收藏 宗衍《对菊有感》
复制 宗衍《对菊有感》
类型:

酬张十八病中寄诗

本性慵远行,绵绵病自生。 见君绸缪思,慰我寂寞情。 风幌夜不掩,秋灯照雨明。 彼愁此又忆,一夕两盈盈。
收藏 王建《酬张十八病中寄诗》
复制 王建《酬张十八病中寄诗》
类型:

好听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收藏 白居易《好听》
复制 白居易《好听》
类型:

本性

何与人间事,蹉跎系此身。 深恩聊忍死,绝遇只伤神。 兰是闲庭草,桐馀爨下薪。 空教违本性,何力报涓尘。
收藏 陈曾寿《本性》
复制 陈曾寿《本性》
类型:

寄宝藏主

识尘消落尽,本性自圆明。 动静无差异,语言只似常。 后到不过此,先来亦只宁。 坐禅一片石,松树长青青。
收藏 释如珙《寄宝藏主》
复制 释如珙《寄宝藏主》
类型:

象骨山颂

密密谁知要,明明许也无。 森萝含本性,山岳尽如如。
收藏 道怤《象骨山颂》
复制 道怤《象骨山颂》
类型: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收藏 慧能《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
复制 慧能《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
类型:

六祖坛经 · 坐禅 · 第一节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①。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收藏 慧能《六祖坛经 · 坐禅 · 第一节》
复制 慧能《六祖坛经 · 坐禅 · 第一节》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